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人的“满腹经纶”传递了怎样的读书智慧?
满腹经纶,孔子,经纶中国古人的“满腹经纶”传递了怎样的读书智慧?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强调实用经验主义,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和吸取经验。所以有这长达千年的老祖宗留下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运用,也就是满腹经纶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满腹经纶”,按现代的科学认知应是“满脑经纶”。古人为什么用“腹”呢?这是古人认知自然的历史局限性的问题。古人认为,人知识的储存丶记忆都在肚子里,思考问题是用心,道理是心里悟出来的。这里的腹,是指腹腔,也包括心、肺在内。所以,本成语中用“腹”不用“脑”。
“满腹经纶”传递的,是古人学以致用、勤于思考的学习智慧。满腹,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满肚子。经纶,本义是指整理过的蚕丝。有些辞书说“经纶”是比喻人的才学、本领,是不完整的。本人认为,此处的“经纶”应当包括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清了所学经、书的道理;二是以书中的道理结合社会现实,有了一套既具共性,又有个性的治理天下的理论和方略。只有达到这个程度,才能真正称得上“满腹经纶”。平时人们互相抬举常用到此成语,这都是夸赞之词,属如实描述的,是不多的。
“满腹经纶”,就“字”论事而言,没有包含学习的内容,但博学是本成语成立的前提,没有渊博的学习,就不可能懂得很多的道理,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经世之道了。
古人也是懂得学是为了用的,要使所学有所用,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必须勤于思考,思考了又再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才会学有所得。孔子说:“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这个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能仅仅是因为叫“满脑经纶”会比较难听吧。
满脑经纶、满脑子学问、脑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词或句用脑后,总给人感觉不是在骂人就是在骂人的路上。一旦换腹字,一种腹中点墨的意境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我要是古人,我也用腹。
如果非要说传递了怎样的读书智慧?大抵类似于“宰相肚里能撑船”、“饱读诗书”一样,将所谓的度量、智慧具象化了。满腹经纶其实也是这样一种存在,肚子里都是学问经纶,就是在含蓄地说明自己学富五车。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有文艺气息,比较高雅的装。
满腹经纶在魏晋时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魏晋时期,有一书生对着午后的太阳独自站立。路人奇之,问故。书生对曰晒书。路人不解,书生复曰:“晒书,晒己,是为满腹经纶。”一股魏晋名士真性情的风范扑面而来。
听我朋友岭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深有感触,故作诗一首以作纪念。
闻岭江叹魏晋有感
斜阳高灼晒书生,魏晋传家腹经纶。
嵇康抚曲广陵祭,吕安露白拒凤门。
竹林七子纵己身,东床快婿几度闻。
苍怀西岭千秋客,何惧垂裳扰浮沉。
————《岭江梦鲲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的满腹经纶是对人才很高的评价,只有饱读诗书,有雄才大略之人才担当得起,有相当的时间积累和人格沉淀才能养得出满腹经纶,阅得多了,都装在肚子里,可是干货,恰巧的时机都可以提出来派上用场。现代人有这种功力的练不到,花花世界也阻挡了垂直领域的发展。学得一点知识,就满脑子想着怎么出花招,从积极的一面讲是创新,从网络上代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罗一大堆答案,甚至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很难找到满腹经纶之人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常聪明、有智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改变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观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用腹部更形象,吃东西不都吃进腹部了吗。
而没见进入脑部。
2.学习也是从外摄入,和吃东西类似。
3.读书从腹部发声,说话辩论也是从腹部发声才有气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