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
良医,宰相,不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02“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典型案例
明代李时珍自幼热爱医学,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李时珍43岁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李时珍61岁时《本草纲目》初稿。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正式刊行。《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李时珍也被称为“医圣”。
另外,像我们熟知的屈原、杜甫、白居易、苏轼、蒲松龄、曹雪芹、鲁迅等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良相是为天下苍生,良医是为百姓个体。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为良相,那么就在其位谋其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众生谋福利。身为良医,那么就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救死扶伤。良相和良医,一个治国,一个治病,看来二者也有某种相似性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古代,很多人如果没有考取科举,然后就去学医了。为什么呢?是为了养家糊口吗?并不是。在古代,大部分学医的人都不是穷人家庭,比如李时珍,如果家境太差,他能27年如一日的研究中药吗?若如此,他也写不了《本草纲目》,他也震惊不了世界。
这正如古代科举一样,古人考科举,求功名,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作为一个“士子”应有的远大抱负。当然,古人考取功名之后,自然也就吃穿不愁了。有趣的是,古代的医生,只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即便没有人发工资,自然也不会饿肚子的。
也正是由于古代的科举与古代的医生有着某种共同之处,才有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一个有作为宰相,的确能够实施他远大的抱负,能够为王朝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同理,一个有作为的医者,也能够施展他高超的医术,能够为征拯救天下苍生贡献绵薄之力。
正如李时珍的儿子在给朝廷献书时写道,“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臣不与草木同朽”,可见,一个医生只要能够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到位的话,即便是“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那也依然犹如一个“良相”对于江山社稷的贡献。
那么,为什么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中医本身的无穷魅力。那么,究竟是中医的哪些魅力,让古人们热衷于中医的学习呢?
1.中医不是慢郎中,方药对症也能覆杯而愈
在很早的时候,西医还没有传入我国,我们的祖先们一直都是使用的中医来养生治病的。所以那个时代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尽管如此,名医治病依然会效如桴鼓,不会成为现代人们口中的“慢郎中”。尤其是《伤寒杂病论》所传下的经方,只要对症,的确效果神速。
在古代,由于中药资源没有栽培,大多是野生,所以方药的临床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即便是在现代,只要辨证准确,方药配伍得当,不管是用经方还是时方,亦或者自拟方,都可以“覆杯而愈”,并不比输液打针起效慢。
2.中医文化底蕴深厚,学中医能够增加文化修为
在古代,学中医的人都是文化人,一般都是秀才考科举失败之后才学医的,所以他们的文化功底十分深厚,又加上他们能够将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如果能够在医学水平上大有增益,那么他的文化修为也会提高。
正如《国语》中所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正因为如此,大唐药王孙思邈才感慨道,“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从这个角度来说,医者与宰相,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3.中医包罗万象,是一个千年前就懂跨界思维的医学
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学科,并不是单一的,她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跨界思维的医学。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讲究千人千面,她的内涵和外延至少涉及文、史、哲、医等多种学科,一个真正的中医,他的脑袋里装的东西很多,除了治病救人的那些知识外,还可以将中医学的一些思想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由于中医本身就兼容各种学科,正是“法窍一通,便会一通百通”,“引申触类”和“触类旁通”是很强的。
4.中医不培养专科,一个好中医就是一所全科医院
在古代,中医没有专门的专科,不分内外妇儿,为什么呢?由于中医强调整体性,所以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思维,而且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讲究病机,无论是什么科的疾病,只要病机相同,都可以使用同一个方法、同一个方剂来治疗;或者即便是同一种症状,但是病机不同,不管你是男女老少,都需要分别遣方用药。所以,古代的中医根本不需要分科,正所谓,一个好中医,就是一所全科医院。
综上所述,中医的这些魅力,足以让古代的那些科举失败的“士人”来钻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去私心者愿为天下人服务,智者的善心,公德心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的由来,出自于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比较接近。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上一篇:疫情期间住宿人员需要外出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