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
良医,宰相,不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良相治国,良医治病,一个管理天下事务,一个管理天下健康。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做最有益苍生的实事。确实堪为好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有很多暗含道理的古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便是其中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做一个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好宰相,那么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也是可以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出处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这句话可以称得上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最初版本了。这句话的由来,其实和北宋名臣范仲淹有关。范仲淹曾言道:
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莫过于做宰相;倘若做不了宰相,能以自己的所学惠及百姓的,莫过于做医生。倘能做个好医生,上可以疗治君王和父母的疾病,下可以救治天下苍生,中可以教人保健养生,益寿延年。身处底层而能救人利物、为老百姓解除疾苦的,还有比当医生更好的职业吗?
后来范仲淹果然成了忧国忧民的北宋名臣。这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
良相治思想、良医治身体
将和相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在和平时期,良相的治国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良相治的是一个国家的思想、一国国民的思想。
历史上的名相,像李斯、萧何、魏征、王安石等都有辅佐君王治理好国家的能力。归根结底,是让臣民对朝廷有认同感、拥护感以及臣民自己的幸福感。所以良相治思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人一生或多或少的都会生一些疾病。这时候就需要医生来缓解痛苦、治疗疾病。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名医,便是良医的典型代表。
儒家入世的思想观念
自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便以官方正统学说的地位登上了历史舞台。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主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提倡“学而优则仕”,倡导人们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
“为良相”就是儒家入世入仕的终极目标,为良相后,儒生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
“为良医”则是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爱之心,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学儒者应该关心百姓疾苦,应该积极造福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良相到良医实为退而求其次
在“良相”和“良医”之间,“良相”才是最好的结果,“良医”只是不能为“良相”后,退而求其次的结果。良医只能治人身体之病,而很多时候是需要良相来治疗人思想之病。
孙中山先生和鲁迅先生起初都是学医的,他们的目标也是成为良医,为人治病。但后来发现良医是治不好国家之病、国民思想之病。所以都弃医从文,希望成为良相,治疗国家之病,唤醒民众。
历史上有些人也会因为现实的条件不满足(社会黑暗动荡、统治者腐败昏庸),从而放弃了良相的目标,改做了良医。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就是如此。
总结
良相和良医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二者缺一不可。治国家、治个人、治思想、治身体目的都是使人民生活幸福、天下太平。
(文/若木 图/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静静
谢谢邀请
我来回答一下
在古代,很多人如果没有考取科举,然后就去学医了。为什么呢?是为了养家糊口吗?并不是。在古代,大部分学医的人都不是穷人家庭,比如李时珍,如果家境太差,他能27年如一日的研究中药吗?若如此,他也写不了《本草纲目》,他也震惊不了世界。
这正如古代科举一样,古人考科举,求功名,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作为一个“士子”应有的远大抱负。当然,古人考取功名之后,自然也就吃穿不愁了。有趣的是,古代的医生,只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即便没有人发工资,自然也不会饿肚子的。
也正是由于古代的科举与古代的医生有着某种共同之处,才有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一个有作为宰相,的确能够实施他远大的抱负,能够为王朝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同理,一个有作为的医者,也能够施展他高超的医术,能够为征拯救天下苍生贡献绵薄之力。
正如李时珍的儿子在给朝廷献书时写道,“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臣不与草木同朽”,可见,一个医生只要能够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到位的话,即便是“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那也依然犹如一个“良相”对于江山社稷的贡献。
那么,为什么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中医本身的无穷魅力。那么,究竟是中医的哪些魅力,让古人们热衷于中医的学习呢?
1.中医不是慢郎中,方药对症也能覆杯而愈
在很早的时候,西医还没有传入我国,我们的祖先们一直都是使用的中医来养生治病的。所以那个时代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尽管如此,名医治病依然会效如桴鼓,不会成为现代人们口中的“慢郎中”。尤其是《伤寒杂病论》所传下的经方,只要对症,的确效果神速。
在古代,由于中药资源没有栽培,大多是野生,所以方药的临床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即便是在现代,只要辨证准确,方药配伍得当,不管是用经方还是时方,亦或者自拟方,都可以“覆杯而愈”,并不比输液打针起效慢。
上一篇:疫情期间住宿人员需要外出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