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近日火起来的共享员工是不是又是一个商业爆发点?
员工,企业,都是近日火起来的共享员工是不是又是一个商业爆发点?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六,共享员工也会有一定的要求。在参与企业工作过程中,一定会或或一少地知道企业的机密,而保密协议的签订或者是个人行为的自我限制都是影响长期发展的关键;除此之外,“少即是多”也是共享员工需要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共享,老板也会希望你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他的身上,那么,少接活,干好活,拿出样本工程,深度服务几家企业才是王道。
好了,我是已经有四年共享市场部创业经验的张小妹,专注于创意文案及内容服务,专注服务于中小企业,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2020机遇与威胁同在,发展与挑战共行。一起努力,越来越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啥共享员工啊,不过是劳务派遣换一个说法而已。
怎么个共享员工?无非是那些劳务派遣公司打着互联网的概念炒作罢了。
这些员工本来就受雇于派遣公司,派遣公司本来就是到处派遣,现在这个概念就是把那些不需要很专业技能的工作,但是又不可或缺的,比如服务员、快递员、外卖员整合起来,哪里有活干就派遣到哪里去。
换汤不换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日本企业界灵活用工渗透率已高达49%,美国紧达到42%,而中国的灵活用工渗透率仅为9%。
这次疫情,包括盒马、京东、苏宁在内的至少十几家企业开放“共享员工”,让企业看到了灵活用工模式的适用性和优势。解决了传统餐饮企业、电商零售平台和员工的燃眉之急,也为未来提供了可能。
但共享员工模式还存在保障措施、法律风险归属等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疫情之下,冰火两重天:餐饮行业属于全面告急,生鲜外送属于全面爆单。
严格来说,餐饮行业和生鲜外送 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食物需求,但防疫政策导致了减少出门和延迟复工,最终导致社会需求的短时间内重新分配,或者用时髦的话,就是流量入口突然转向。
背景:不要出门,但要吃饭
这场疫情,使得盒马、京东和苏宁等生鲜电商平台业务量剧增,基本上同比爆炸式增长超过2-6倍。
爆炸式增长,第一个挑战就是采购能力。原本春节就属于生鲜供应 比较紧缺的档期,而生鲜电商平台的采购量却突然需要提升2-6倍。而更大的挑战,则是平台的物流配送能力。在配送人员到位率不到30%的情况下,实在无法处理2-6倍的订单。
原本春节旺季(通常占据15-25%利润)的收入已经被断头,颗粒无收;但场租和员工工资属于刚性支出,尤其是餐饮行业的30%成本属于员工工资。
在这个大背景下,盒马在2月3日推出“共享员工”计划 ,共享的第一批对象被划定为餐饮企业。
根据各大平台的公关口径(不一定真实),截至2月10日:
\t已经有1800余人加入盒马;
\t苏宁在线上共收到3000名以上的报名;
\t京东和达达正在招募35000名共享员工……
动机:各取所需但只是短期
毫无疑问,“共享员工”计划至少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宣传,其次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取所需 。
通常的招募计划至少需要耗费1.5-3个月才可以从市场上收集到适合的劳动者。而在春节档期和防疫政策之下,采取常规招募计划基本上不太可能,况且要满足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物流配送人员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疫情过后生鲜外卖很可能会恢复常态,常规招募可能会导致人员过剩。
如果餐饮企业选择解雇员工,首先可能需要一笔额外的开支,这对于已经紧张的现金流很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更严重的问题是,餐饮行业的复工日期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况且如果选择大规模裁员,一旦疫情结束,企业的发展也将会遭受到缺工的制约,而餐饮行业是长期处于缺工的状态。
所以,“共享员工”就是两个行业的各取所需,但仅仅是短期的。
挑战:人岗不匹配 隔行如隔山
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餐饮企业的员工都符合用工标准。例如,进入盒马的员工,从事的工作几乎全部是分拣、摆架,并不接触配送业务。
因为配送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岗位,他们需要对门店周边的环境、三公里的环境,甚至每一栋楼有非常清楚地了解。因此,盒马很快就选择了另外两家企业上海大众出行、财新联合汽车租进行“共享员工” :这类平台有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熟悉道路,是做配送业务最好的人选。
而餐饮企业也无法通过“共享员工”解决全部的人员冗余。从目前公开报道而言,餐饮企业的“共享员工”更多集中于前厅员工,后厨员工主要用于处理外卖业务。
而在经典人力资源理论中,人岗匹配是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的前提。虽然零售行业和餐饮行业存在某些共性的岗位需求,但总体上差异性大于共同性。这也决定了“共享员工”从中长期看不会是一个有效率的制度设计,尤其是专业化分工的今天。
未来:派遣制度复活?
疫情虽然让很多产业萧条,但也揭露出其原本存在的不足。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就是:如何面对业务的突发性波动 ,例如餐饮行业的短期窒息或生鲜外送的短期爆炸?
核心都指向一个问题:企业的灵活用工模式。在发达国家,更多的是采取劳动派遣的方式来处理短期和项目的劳动力需求,这种方式比企业间临时组合更为有效和专业。
不过,2012年《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实质上取消了劳动派遣在内地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少企业能够熬过危难时刻见到黎明,除了要看其自身实力和应对危机的转型速度,同时也考验着有关部门的形势判断和政策更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