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说错了吗?三国最弱的是刘备吗?
刘备,南中,卧龙“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说错了吗?三国最弱的是刘备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看了以后不由得鼻子发酸,诸葛亮真正做到了一心为公,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
对部下,诸葛亮同样是情深意重。
前边我们提到王连劝谏诸葛亮不要亲自南征,诸葛亮虽然没有听从,但因为感动于王连的恳切,为王连停留了很久,一直到王连去世,诸葛亮才亲自南征。
诸葛亮具备“工作狂”特质,工作有瘾,喜欢亲自干很多琐事,一次诸葛亮亲自考核文书,丞相主簿杨颙直言劝谏诸葛亮,甚至说诸葛亮“失为家主之法也”,对此,诸葛亮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真地对杨颙道歉,杨颙死后,诸葛亮为他一连哭了三天。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刑政严峻,却不知道哪怕是这份所谓的“严峻”,也包含了诸葛亮对季汉臣民的宽容——
《蜀记》:周初见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请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
就因为嘲笑了谯周一下,就触犯了法律,看来诸葛亮所订立的法律的规定是多而细致的,不过法条多而细,本来就是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法条详细才能让判决变得简单合理。
虽然诸葛亮订立的法条多而细,但处罚却是轻的,比如这次诸葛亮一笑了之,不做处罚。
再看蜀汉帝国时期,除了魏延,没有任何一起灭族事件,李严那样的都只是他自己被废为平民,照样用他儿子。
可见诸葛亮用法所谓的“峻”是规定多而细致,但处罚反而是相对轻,给人余地的,而且能做到公平公正,难怪“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对待魏延刻薄,临死前还设计杀了魏延,殊不知那是演义的虚构,历史上魏延最终是因为与杨仪争权,而在失败后被杀,他的死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历史上对待魏延最好最宽容的,反而是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虽然拒绝了魏延缺乏可行性的“子午谷奇谋”,却依然对魏延继续委以重任,没有丝毫排挤。
魏延因为自己的计策没被采纳,见人就埋怨诸葛亮胆怯,既然被记在《三国志》里,说明这个事很公开化,很多人都知道了,肯定也有人对诸葛亮打小报告了,你一个下级公然说领导胆怯,这不是找死?然而诸葛亮对此毫不在意,继续重用魏延。
临终前,重病缠身的诸葛亮,为了保护魏延,又做了一个布置——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按诸葛亮的意思,哪怕魏延不遵命断后,大军也不能难为魏延,任他去便是,对待魏延,诸葛亮已然仁至义尽。
哪怕对敌国百姓,诸葛亮的做法也是令人感慨——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诸葛亮在数次北伐过程中,没有杀戮过一个无辜的魏国百姓,甚至诸葛亮在魏国的土地上屯田,能够做到对魏国百姓秋毫无犯,甚至搞成了宛如军民一家般的魔幻场景,除了一个“服”字,我没有别的可说。
通过上边这些事,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内心充满了温情,但由于性格原因,不擅长也从不刻意把这些表达出来,这一切只是在诸葛亮的行动中不经意流露了出来,以至于我们要细心去观察,才能体会到潜藏在诸葛亮心中如同大海一般深邃和感人的情怀。
这就是诸葛亮,一个“外冷内热”的傲娇,简直萌到爆了。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感觉你把诸葛亮说的有点太完美了吧,他就没有缺点了吗?
当然不是,我不认为任何人是没有缺点的,诸葛亮当然也是有缺点的,不过这个缺点貌似也是个萌点哈,那就是——
过于追求完美。
从“政治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尝自校簿书”“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这些记载来看,诸葛亮是一个工作狂,而且有着对于完美有着近乎于变态的执着追求。
其实诸葛亮并不是不分权,诸葛亮当然也是分权的,比如“规画分部,筹度粮谷”这种事就是杨仪去干的,我猜测诸葛亮大概是经常在干完本职工作后,不给自己任何休息时间,而是把剩余时间都拿去做一些琐事, 或者监督别人把事儿干的更好。
诸葛亮这么干,好处显而易见,陈寿评价在诸葛亮治理下,季汉达到了如下状态——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这TM是古代吗?不知道还以为是整个社会都“人工智能”化了呢,除了NB,还有什么可说?
然而,坏处也是显而易见,比如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坚持让马谡去守街亭以至于失败,大概就跟这种对完美的过度追求有关,大概在诸葛亮看来,让马谡去守街亭,既可以守住街亭,又可以趁机培养出一个大将之才,一举两得,可以实现收益最大化,所以不惜力排众议启用马谡,结果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当然,这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后果,体现在了诸葛亮的寿命上,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可能也感到了日常的拼命工作已然把身体状态透支到了极限,面对这样的情况,诸葛亮反而更加拼命工作——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嗨,反正都要死了,能为国家干的事儿干一点儿少一点儿啦,那趁着没死再多干点吧!
诸葛亮去世后,遗命把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大概他还想在这里,望着汉军出汉中北伐吧,毕竟这是他一生的心愿啊。
墓葬规格仅仅是“因山为坟,冢足容棺”而已,陪葬品也是寒酸到“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他就长眠在这个小小的坟墓之中。
对于诸葛亮为何如此拼命,为何要把自己的心血一点不留地献给国家,很多人感到不理解,乃至于有人因此自惭形秽无法忍受,想通过把诸葛亮说成一个嗜权如命的人来找一下心理平衡。
然而一个嗜权之人必定会想方设法把权力留给子孙,可诸葛亮却遗命把权力交给蒋琬,他在季汉的亲属,儿子太小暂且不说,弟弟诸葛均也只做到长水校尉。
所以啊,他到底是图什么呢?
要分析一个人的性格,不能离开他的成长经历,我们追溯一下诸葛亮的人生起点来看。
诸葛亮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12岁时家乡徐州遭到曹操军队的屠戮,也许就在那次屠戮中,诸葛亮很多小时候的玩伴,暗恋的女孩都死于非命,跟着叔叔诸葛玄来到荆州之后不久诸葛玄也去世了,此时诸葛亮年仅16岁。
从小就见证了太多的丑恶,诸葛亮有足够的理由去仇恨整个世界,也有足够的才能去对这个丑恶的世界进行复仇,他可以自暴自弃,混吃等死,也可以去做一个不择手段的乱世嗜血者,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但他没有,他没有因为世界丑恶而自暴自弃,也没有去与它同流合污,反而是决心燃尽自己的一生去改变这个世界。
诸葛亮不爱说话,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动手绝不BB,他一生基本都是在朝着理想去呕心沥血奋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上一篇:果园套种小麦每亩需要多少种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