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说错了吗?三国最弱的是刘备吗?
刘备,南中,卧龙“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说错了吗?三国最弱的是刘备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举个例子,如果现在问到三国里对女人最好的人是谁,估计很多人会提到曹操。
原因就是这哥们儿临死前颁布《遗令》,在里边提到——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就因为曹操提到要人善待自己的婢妾与伎人,外加搞出个“分香卖履”的典故,一群人就认为曹操对女人真好啊,简直就是“女权先锋”。
呵呵……然而凡事就怕细琢磨,要知道曹操可是干过这么一个事——
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
他让自己的宠姬叫醒自己,宠姬心疼他,到点了不忍叫醒,曹操自己醒了以后知道宠姬没及时叫醒自己,直接让人把她活活打死。
可见这位压根不把女人当人看,所以他真会在遗嘱里为女人考虑?
我们仔细看看这句,看看曹操到底是什么意思——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
啊,我的婢妾与伎人都很辛苦,你们要让她们以后呆在铜雀台,好好对待她们。要在铜雀台上安放一个六尺长的床,挂上灵帐,早上下午供上干肉和干粮,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从早晨到中午,都要向着灵帐表演歌舞。
说白了,曹操这是剥夺了这群可怜女人一生的自由,把她们余生都禁锢在铜雀台里,这群女人活着时候要伺候他,等他死了都不能走,还要用下半辈子陪着他,给一个死人供干肉干粮,表演歌舞……
可能有人说,那时候女人地位低,不能拿现代的价值观要求,然而看看时代差的并不远的晋明帝司马绍是如何做的呢——
宋袆,石崇妾绿珠弟子,有国色,善吹笛。后入晋明帝宫,帝疾患危笃,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时朝贤悉见,帝曰:“卿诸人谁欲得者?”众人无言,阮遥集时为吏部尚书,对曰:“愿以赐臣!”即与之。
晋明帝临终前,不忘为喜欢的女子安排一个归宿,堪称仁至义尽,相比之下,曹操一道残忍自私的遗令,如今却被一群人解读为曹操温柔,对女人好,我也是呵呵了。
回过头来看看,真正对女人堪称有情有义的,并不是BB了一堆的曹操,反而是从未表露过对女人态度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妻子,大家一般都传为黄月英,她倒是确实姓黄,不过具体名字没记载——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这位黄小姐虽然有才,但长的丑,诸葛亮也不在意,就娶了她,之后就没有相关记载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代表诸葛亮对女人好啊,没准儿诸葛亮就是为了攀附黄承彦的权势(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而娶的黄小姐呢。
诸葛亮对黄小姐到底如何,诸葛亮本人从未亲口说过,但是我们却从历史记载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
诸葛亮,直到46岁,才有了儿子,而且一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而在此之前,为了避免绝嗣的诸葛亮还曾经把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要来做了养子。
这个事儿,你仔细琢磨一下,简直细思恐极!
诸葛亮46岁都能生儿子,自然不存在生育问题,那么为什么46岁之前都没有儿子?唯一的可能就是黄小姐是不能生育的。
那为什么诸葛亮到了46岁有了儿子?有以下三种可能:
1 诸葛亮46岁时,黄小姐突然病好了,能生了,结果诸葛亮有了儿子……医学奇迹?感觉可能性似乎不足0.1%。
2 诸葛亮在46岁时,在终于无法承受绝嗣带来的痛苦之下,不得不纳了一个妾,生了儿子……不过如此是这样,那为什么非要等到46岁才纳妾?为什么之前宁愿收养子也不纳妾然后偏偏46岁就纳妾了?好像也不太合理啊。
3 诸葛亮46岁时,黄小姐去世了,诸葛亮这才又娶了一个老婆,为自己生了一个儿子。
第三种可能,应该是最合理的了,我选择相信他。
一个女人,长的丑,还不能生育,即便如此,诸葛亮依然对其不离不弃,甚至宁肯自己绝后,弄一个养子来继承家业,也绝不肯纳妾来给自己生一个儿子……
诸葛亮对妻子的专一和重情,莫说在三国,在整个人类古代史,都是罕见的,然而对此,诸葛亮却没有只言片语来叙说此事,以至于我们不去推敲史料,竟完全无法得知诸葛亮对妻子的情深意重。
诸葛亮对妻子如此,对儿子,朋友,上司,部下,甚至敌国百姓,同样也是如此。
诸葛亮忙于公务,几乎没什么时间和儿子诸葛瞻呆在一起,然而,就在他死去的那一年,在军中被军务和病痛缠身的诸葛亮,还是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对儿子表达了最后的期许——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文字数并不多,其中却有“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千古名句,可以想象,诸葛亮在临终前,把一生所悟出的精华凝聚在短短的一篇小文中,默默写给儿子看,这其中既包含了父爱,包含了期许,也包含了不能陪伴儿子长大的愧疚,千言万语,尽在一篇短文中。
对朋友,诸葛亮也是一生不忘,哪怕好友徐庶已然多年不见且身为魏臣,诸葛亮依然在《与群下教》中,赞美徐庶“惟徐元直处事不惑”,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诸葛亮后来出陇右,闻听徐庶,石韬在曹魏没有获得重用,不由得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在那一刻,诸葛亮或许想着,如果他们在自己身边多好,自己一定要重用他们,让他们发挥才能呀!
对上司的感情,则体现在《出师表》中,在文中,诸葛亮念念不忘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并对年轻的皇帝刘禅进行了循循教导。
另一件事,则是诸葛亮本人从未提及,由刘备在临终前提及的——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提到,诸葛亮亲自为刘禅抄写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想让刘禅学习这些书。
虽然古代没有打印机,书的存货量是比较少的,但刘备怎么说那也是皇帝,这种书的存货肯定还是有不少的,没必要非得诸葛亮自己抄写给刘禅吧?
可诸葛亮呢,居然亲自一字一句把这些书抄下来,想给刘禅看……你从中体会到那份良苦用心和感动了吗?我想说我体会到了,有些鼻子发酸。
当然,还有另一件事感人至深的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上一篇:果园套种小麦每亩需要多少种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