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未民初,战乱穷苦,为什么各个领域的“大师”很多?
大师,中国,时代清未民初,战乱穷苦,为什么各个领域的“大师”很多?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未民初,战乱穷苦,为什么各个领域的“大师”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阀割据,但是却出现了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虽然民国大师多如牛毛,而且个个造诣都很颇深,但当时的大师大多数都是文学上面有很大的造诣,理工类的大师及科学家寥寥无几,但这些又是当时中国最需要的,说明我们的国学教育还是比较深厚的。来看下图,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这是两篇民国时期,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 白描式的语言, 寥寥数笔, 就把中文的魅力尽显。
这些课本大都是由蔡元培、 张元济、陶行知、沈颐、 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 一流的学者、一流的教育家、 一的流艺术家、出版家等编纂。大师们绞尽了脑汁精益求精,逐字逐句讨论。甚至为了, “来来来,去上学”和“去去去,去上学”, 用“来”和“去”哪个字更合适, 争论不休好几天。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石,又吸收了西方的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甚至还说,当年钱学森发问的那句“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跟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答案就在这本语文教材里。 第二,士人治学精神与为国风骨,民国的时候思想解放了,有庞大的知识群体,又有各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国家对于文化人给与了很高的地位,那时候的大师都出于名门望族世家子弟,他们的家庭有能力有实力供自己家子弟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西方文明思想。而且
那个时代的国人还保留了中国最后一代士大夫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风骨,有担当,有操守。
陈寅恪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刘文典敢骂蒋介石、踹蒋介石肚子,梁思成林徽因病居李庄,在环境条件差得今人无法想象的情况下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史,其精神可见一斑。
所以,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不仅仅因为学术厉害,更厉害的是他们前沿的改革的思维,大师才拥有的气节,这对当代人来说,是无法比拟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些大师都是家庭条件优越,衣食无忧者,有创作的经济基础;二是朝代更替时期,没有严格的思想禁锢,可以百家争鸣,自由创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乱出英雄,困难方显英雄本色。历来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未民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作为积贫积弱的大清王朝,在世界历史飞速演进的横流里还抱残守缺的做着大清帝国的春秋梦。就在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塌清王朝的上层建筑时,帝国主义殖民思想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撞击,这时候产生的火花虽然没有照亮中华大地,但洋务派运动还是产生了。这其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之命运,于是各个领域里涌现了杰出的人才如: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左理、李鸿章的洋务兴国运动,孙中山、黄兴的革命运动,以及后来李大创、胡适之的新文化运动等等,但蔡元培的文化团队还是产生了。在他领导的校园内,可谓是群星璀璨,辉古烁今,陈师曾,赵元任,王国维,还有长辨子的辜鸿铭等等。但鲁迅还是应用而生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以他为首的文化救国运动虽然在1919年五四运动达到了高潮,可新军阀混战的现实存在和各个帝国主义在中国代理人的战争并没有降温。生活在这个时间段的中国人是痛苦的,压抑的,他们真正饱受了战乱之苦,生活之痛,并且长时间的浸激在这些痛苦的里时,现实逼迫他们去思考,学习,去拼搏,奋斗…最终也印证乱世出英雄的古话……
不管怎么说清未民初这个时间段是中国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受到外来势力伤害最深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碰撞最激烈,媾之往生最鼎盛的时期,更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最痛苦的时期…这一系列的时代之最也是产生大师大贤大智者最为理想最无可奈何的舞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清末民初是中国的思想启蒙、文艺复兴时代。是思想长期禁锢后的喷发,是春的萌动,是思想一个大解放时期。
时势造就了英雄、时代孕育了大师......
上一篇:怎样改变完美心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