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成字取名男孩有寓意(『戏曲百科』什么是“灯戏”?)
灯彩,昆剧,花灯成字取名男孩有寓意(『戏曲百科』什么是“灯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此条目不仅介绍了晚清上海昆剧中“灯戏”的特点,而且还指出“灯戏”来自民间的花灯,难能可贵。
明张岱《陶庵梦忆》记明末“刘晖吉女戏”演“唐明皇游月宫”时:“叶法善作,场上一时黑魆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黎,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其他如舞灯: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20]这很可能就是后来昆剧灯戏《长生殿》的滥觞。
清乾隆年间的《扬州画舫录》卷五记:“小洪班灯戏,点三层牌楼,二十四灯,戏箱各极其盛。”[21]这是首次在叙述昆剧戏班时明确使用“灯戏”这一术语。很显然,乾隆时昆剧中的灯戏尚不成规模。
黄式权《淞南梦影录》(1883)卷三云:“灯戏之制,始于同治初年。先惟昆腔戏园偶一演之,嗣天仙、金桂、丹桂、宜春、满园等园相继争仿……每演一戏,蜡炬费至千余条。古称‘火树银花’,当亦无此绮丽。”[22]然而,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申报》则在1873年3月14日第3版刊登《牌舞灯词》一文,称:“上海繁华甲于天下,乃今正竟无灯戏,殊觉减色”云。黄式权曾任《申报》主笔,二者所说有差距,不知孰是。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875年1月30日,《申报》第6版刊出“丹桂茶园”的如下演出广告:
本园于十二月廿三夜准演,又广寒宫内巧造走线灯人。
新排《长生殿》灯戏全本神使拜星织思诉情渡河订盟相会设盟游宫鹊桥焚香重圆京都新式灯彩,当场变化八宝,能成机巧,云可堆牛,长生殿转为天官,内有鹿鹤同春,万福临云,荷花莲池,喜鹊搭桥,天车龙马,八卦全图,又变月宫内藏活蝴蝶高飞,凤凰穿壮丹,猿猴偷蟠桃,广寒宫内生白兔,荷花喜鹊飞舞,异样新灯新彩,巧妙无穷变化。
丹桂茶园是上海有名的京剧茶园之一,但创建初期常常上演昆剧。再说,认定清同治末年京剧已经有了全本《长生殿》还缺少根据,故《长生殿》灯戏必为昆剧无疑。前文已述,早在明末,“刘晖吉女戏”演“唐明皇游月宫”已经采用灯戏的形式,《长生殿》灯戏有可能便是对前代演出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清光绪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875年9月25日,《申报》第6版刊登山雅戏园(即三雅园)演出广告,由全福、大雅两班合演夜戏,在《活捉》下注明“灯戏”。1876年1月1日,《申报》第5版刊登三雅园演出广告,在“初六夜演”《活捉》下注明“灯戏”。但以上两则广告对于“灯戏”如何演出语焉未明。陈森(1796-1870)《品花宝鉴》第三十回《赏灯月开宴品群花试容妆上台呈艳曲》所记“灯戏”,是中秋夜间演出的昆剧折子戏:“却说华公子宴客,今日共有三处:日间在恩庆堂设宴观戏。酉戌二时,在西园小平山观杂技。夜间在留青精舍演灯戏。”[23]小说接下来叙述的中秋夜戏,是魏聘才扮演的昆剧折子戏《活捉》,却并没有对戏台上的灯饰作任何渲染。陈森字少逸,江苏常州人。他科举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熟悉梨园旧事,遂以乾隆、嘉庆中优伶生活为题材,写出《品花宝鉴》前30回。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者自广西返京,始成全书,共60回。也就是说,《品花宝鉴》所记载的北京昆剧中的“灯戏”《活捉》,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前已经出现。可见,当时凡演夜戏需灯光照明者,都可以叫做“灯戏”。
但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自1876年3月21日至3月26日,《申报》一连6天在第5版刊登三雅园的一则“声明”:“本园于今二月初六起……逢夜戏准演新创灯戏,脚色精名,扮演行头,灯彩鲜艳,价目照常。”同年及以后的一两年中,天仙茶园、丰乐戏园、丹桂茶园等京班剧场也都纷纷打出“灯戏”的广告,以招徕观众。
清末宣鼎所著小说《夜雨秋灯录》1877年由上海申报馆印行,其中卷五“范小仙”条说到“灯戏”,正可与《申报》的记载相互发明:
一夕,同白饮中庭,视月色清洁,冰镜高悬,满地树影,若即若离。白乐甚,告范曰:“如此良宵,若有灯戏看,庶不负此一轮。”范曰:“有灯戏,所在亦并不远,顷正开场,曷往观乎?”白问何处,曰:“去便审其地。”……白启眸纵观,则一极大戏园,士女如蚁,莫不仰视。台上正演新剧,满场灯火,开不夜天。[24]
清光绪五年,即公元1880年的5月28日至6月10日,《申报》一连14天在第5版同一位置刊登三雅戏园“新排灯戏”广告:
本园新排《福瑞山》灯戏,特雇著名妙手,扎岀各色䌷绢,倒彩、反彩,鲜艳夺目,变化无穷。内有灵霄宝殿一座,化岀人物鸟兽等类七十二行,采莲船二只,灯彩玲珑如绘,并有雪山、火山,两峰对峙,其中雪花飞舞,烟焰迷空,令人目不暇给。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把灯戏掀起“高潮”当做上海近代昆剧前期活动的第二阶段(自光绪四年二月起至八年岁末止)中的“第三件大事”。书中还指出,这一高潮是在京、昆竞争的情势下产生的。[25]关于京剧中的灯戏,详下节。
上海的戏园之外,苏州地区的昆剧也演出灯戏,且多与中元节习俗相关。
以往的盂兰盆节即中元节,除了演目连戏和举行相关的仪式之外,还有观灯习俗。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罢观灯”条引《岁时杂记》,宋太祖开宝元年(968)“诏中元张灯三夜”,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诏下元依中元例张灯三夜”,淳化元年(990)“诏罢中元下元观灯”。[26]到后来,各地中元节普遍流行放河灯习俗,一盏盏河灯漂浮在水面上,灯光与河水交相辉映,光彩夺目。昆剧中的“青龙戏”是一种在中元节前后演出的祀神剧,其中夜晚搬演的“灯戏”即在水面上演出。清道光间苏州人顾禄著有《清嘉录》,该书卷七“青龙戏”条云:
中元前后,择日祀神演剧,谓之青龙戏。迤逦秋深,增演灯戏。灯戏出场,先有坐灯,彩画台阁人物故事,驾山倒海而出,锣鼓敲动,鱼龙曼衍,辉煌灯烛,一片琉璃。[27]
这一记载不是孤立的。晚清花月痴人所著小说《红楼幻梦》第十三回写琼玉突发奇想,要把“灯戏”做成竹带灯的道具飘在水面上,或者在“灯排”上演戏,很可能也是受了中元节放河灯的启发:
琼玉说道:“这灯戏若在水里搭台,未免呆了。要将一出一出的戏在水面上走动,像行云似的。两边排设场面、曲白、关目情形,都合台上唱的一样。这一折唱完游去,那一折游来。也有在灯排上唱的,那灯排同戏台一样,即如八仙出来,拐仙的葫芦浮在水面,拐仙站在葫芦上。各色陪衬之物都是点火的,还有许多云头,簇着王母、八仙叙于鳖岛同唱。若唱到《蜃中楼》,扎着蜃楼海市排在水面上,仙子在楼中眺望。还有《水斗》—折,几丈高的金山塔通是亮的,很热闹。”
四 京剧中的灯戏上一篇:城建税税率计算公式(附加税包括哪些内容?税率又是多少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