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放大镜倍数(留存“中国记忆”的“国图行动”)
中国,记忆,采访放大镜倍数(留存“中国记忆”的“国图行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等话题转到她“身上”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中国记忆”大量口述文献资源的后期编目、保存和管理,她又能迅速切换频道,用一套“硬核”的科技术语,给记者解释对影音文献等口述记录产生的全新文献类型,应该遵从怎样的规范、用什么样的软件来进行编目;适用于影音文献编目的媒资系统,要和便于公众搜索、浏览的专题网站联结在一起,又有哪些技术上的障碍。
这一部分,让记者听得有些吃力。田苗坦言,这也是让他们感到“吃力”的一大难关。“中国记忆”走过十年,团队成员们走出图书馆,创造了大量的新型文献资源。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对这些文献的保管和“再加工”还没有跟上,田苗和同事们梦想中方便公众随时调阅、查看的平台还停留在建设阶段。
人手不足是另一道关。“我的理想是很丰满的。干我们这些事儿,目前这些人手是远远不够的。”田苗的理想不仅丰满,还很具体,“国图的中国记忆中心需要有资源建设、加工、编目、推广等几个方面的团队,大概需要150人到200人,每个省的图书馆再成立一个分中心,各个行业和学科要做各自的记忆……”
短期内,这样的目标显然难以实现。尽管“特别有激情、特别能战斗”,但靠这十几个人组成的团队,想要跑赢时间,抢救更多有价值的历史记忆,还是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专题的受访者名单已经许久没有扩充过。他们知道,现有的采访对象覆盖面还有局限,人文社科类的偏多,理工类的较少。“这和我们的知识背景、线索收集渠道等都有很大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手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记忆”一直在想办法。从2017年起,田苗和同伴们挤出时间着手开发一款应用,一旦技术成熟,它将成为我国第一款面向公众的口述历史采访应用。通过它,每一个“普通的好人”都能成为口述史的访问者,留住身边的“中国记忆”。
谈起未来,田苗和同伴们依然乐观,期待着能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中国记忆”队伍,让“小马”渐渐长成“大马”;也盼着技术发展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更多助力。但眼下,走过十年的“中国记忆”团队还是会快马加鞭,继续奔跑在抢救记忆的路上。
近几年,“中国记忆”每年都会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他们为其设定的主题是“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用口述历史留下技艺也留下记忆。田苗觉得,他们现在的工作也是在平衡这两个字。“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先行动起来,把一部分最濒危的记忆保住,等着技术跟上。千万别等到将来,技术有了,记忆却没了。”(记者 雷琨、张典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放荡不羁的诗句(仓央嘉措:世间至情至性之人,都逃不过孤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