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放大镜倍数(留存“中国记忆”的“国图行动”)
中国,记忆,采访放大镜倍数(留存“中国记忆”的“国图行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留住那些“不抢救就会消失的记忆”
留存“中国记忆”的“国图行动”
2017年1月7日,93岁的冯其庸等到了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送来的50册书。那是老人的口述自传,朱红色封面上印着毛笔题写的书名——《风雨平生》。接下来的两周时间,这位曾主持过《红楼梦》校订的著名文史专家,在每本书的扉页,认认真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再一一寄出,收件人是他的亲朋知己、学界同仁。50册书不够,冯其庸又联系国图,请工作人员再送一些过来。就这样,老人花了两周时间,把书寄给所有该寄的人。同年1月22日,拿到新书后第15天,冯其庸先生与世长辞,那本《风雨平生》,成了他无声而郑重的道别。
“不夸张地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冯先生是真的在等这本书。”田苗,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下简称“中国记忆”)副主任,是冯其庸口述自传记录整理工作的参与者,也是给冯先生送书的人。
从2012年8月8日,冯其庸首次接受“中国记忆”的采访算起,老先生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在他伏案笔耕半生的“瓜饭楼”,用口述的形式,回望自己抗日烽火中成长、历经坎坷而弥坚的生命长旅,和殚精竭虑建设“红学”、十赴新疆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的学术人生。老人的讲述常常被晚年的病痛打断,但“只是为了留存一些历史的记忆”,他没有叫停采访。口述的音频材料被整理成书稿后,年逾九十的冯其庸,又举着最大倍数的放大镜,拿出做学问的态度,一行行、一字字地审校。从文中提及的事实、措辞到每一个标点,老先生反复增删、修改了五遍,才最终定稿。“巨细靡遗”,田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位学者的严谨,“冯先生改完的书出来,你去翻,里面没有随意的口语表达”。
“太重了!”田苗感慨,《风雨平生》是“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丛书的“开山之作”,又有幸被冯先生视为总结一生的“收官之作”,“这份情结,太重了”。
情结之重、责任之重、记忆之重、历史之重……2022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迎来113周岁生日,田苗和同事们也陪“中国记忆”走过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间,他们以口述文献、影音文献和民间文献为载体,努力记录着“正在消失的历史、正被遗忘的故事、正在老去的生命”,一路负“重”前行,却始终乐此不疲……
“抢救”
按照定义,“中国记忆”项目是国家图书馆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现当代重大事件、各领域重要人物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托,系统性、抢救性地进行口述史料、影音资料等新型文献建设,并最终形成记忆资源体系的文献建设和服务项目。
“中国记忆”的宗旨,是极有分量的八个字:“为国存史,为民立传”。
2012年3月,“中国记忆”启动首个专题——东北抗日联军专题口述史。到201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之际,专题阶段性成果35段口述史视频在国图网站集中推送给公众,口述史图书《我的抗联岁月》出版。在此期间,“中国记忆”团队跑了7个省,采访了75位受访者,其中包括22位当时仍健在的抗联战士。如今,这些曾在十四年抗战中,最先站出来保家卫国的老人都已故去,专题却仍未结束,对老兵后人的采访记录还在进行中。亲历者已逝,关于那段不屈岁月的记忆却得以永存。
同样是在2012年,“中国记忆”团队开始了对冯其庸的采访。以冯先生为代表,“人民科学家”、“糖丸爷爷”顾方舟,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王震亚,“中国徒步横穿南极第一人”、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十年中,有20余位德高望重、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见证了我国在该领域整体发展历程的高龄学者,对“中国记忆”团队几无保留地讲述了他们一生的故事。
还有“大漆髹饰”“蚕丝织绣”“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英雄”“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中国记忆”的专题列表上,每一条、每一项单拎出来都是沉甸甸的。
“我们做的,都是不抢救就会消失的记忆。”作为项目最初的发起者,总结“中国记忆”的十年历程,田苗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一是“口述史”,二是“抢救性”。
“很多老人都在等着某一天,有个人来问关于他的故事。”这是一位口述史学界前辈对田苗说过的话。
被田苗和他的同事们唤作“冯奶奶”的冯忆罗,就是这样一位有故事的老人。1932年,冯忆罗几乎是带着传承历史记忆的使命,降生于哈尔滨的——她的父亲是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图书馆(前身为北京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冯仲云;母亲薛雯在东北期间,协助父亲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冯忆罗降生之前,怀孕的母亲曾把情报贴在肚子上向外传递;等她出生,母亲又把党的文件藏在她身上。他们在哈尔滨的家,掩护过许多东北地下党人、抗联将领。母亲给她讲过,说赵尚志来家里吃饭,也不坐下,就喜欢蹲在一个硬板凳上;父亲冯仲云为她取名“忆罗”,则是为了纪念和缅怀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的罗登贤同志,他是为东北抗日联军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于1933年牺牲在南京雨花台……
201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一场题为“白山黑水铸忠魂”的纪念展,展出馆藏东北抗日联军珍贵文献和冯仲云的手稿,时年79岁的冯忆罗老人以嘉宾身份出席。当时,“中国记忆”尚在初创阶段,田苗和同事们正在寻找有价值的选题。听完冯忆罗老人的发言,他们意识到,由于战线分散、条件艰苦,东北抗日联军的很多爱国壮举其实是不为人知的,“这不就是最有抢救价值的历史吗?”
2012年,冯忆罗成为“中国记忆”的首批口述史料采集对象之一。老人几十年来保存了大批东北抗联将士及其家属的联系方式,她也将这些珍贵的采访线索全数托付给了“中国记忆”。临终前,冯奶奶用颤抖的手给田苗写了一封信,并再次附上一批联系方式。老人在信中说:“上述地下党关系,是我前十多年一直联系的……我写字已经困难了,只整理出了一部分供你们参考。其中部分的烈士子弟是急切盼望和你们谈谈的,帮帮他们。”
东北抗联战士口述史,是“中国记忆”持续开展时间最长的一个专题。采访过程中,有一位名叫潘兆会的老兵,激动地掀起衣服展示肚子上留下的贯穿伤。因为伤重掉队,回到家乡务农后,潘兆会始终没有机会完整讲述自己的抗日故事,他的抗联老兵身份也一直没有得到确认,直到“中国记忆”团队的到来……2014年,当地民政部门根据历史情况,正式确认了潘兆会的抗联老兵身份,2015年,这位“就想证明自己是个兵”的老人去世了。“临终前,老人是欣慰的。”田苗说。
直到今天,冯仲云老人也已经离开了,但东北抗联专题仍在继续。“现在主要是抢救抗联‘二代’们的记忆。”田苗一直把冯奶奶留下的信存在手机里,觉得难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和同事们,“中国记忆”出发的意义。
上一篇:放荡不羁的诗句(仓央嘉措:世间至情至性之人,都逃不过孤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