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于孔子的资料(北大教授杨立华:孔子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
孔子,论语,哲学关于孔子的资料(北大教授杨立华:孔子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编者按】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做客陆家嘴读书会和北大博雅讲坛,围绕语录体的《论语》中所蕴含的孔子的哲学体系,为我们揭示了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由“天道”所引申出“仁”的最基本的内涵,即人的主动性,这一基本价值决定了后世千百年无数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努力奋斗,在当下同样如此。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现场录音整理稿,经主办方和杨立华本人校核并授权发布。
杨立华教授在讲座现场
不仅仅是《论语》,其实中国大部分的古代经典都没有采取体系化的写作方式,这与我们中国文明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还有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是有关系的,这些复杂多样的关系形成了我们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表达的特殊形式。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谈到对中国文明的理解,这其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谁?”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并不准确,因为文明是一个生命体,它始终在持续展开当中,因而就不能以一种完成的状态来理解一个文明是什么,因为它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必须弄明白,就是“我们不是谁”,“我们不可能是谁”,以及“我们不应该是谁”。这大概是对于我们理解自身的文明而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在应对今天所处的局面和处理各种问题时最应该考虑的内容。
牟复礼在《中国思想之渊源》这本书里开篇就讲了这个道理,他说中国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创世神话的文明。当然有人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有人会质疑:“那盘古呢?”事实上,当你翻阅“五经”、先秦诸子,或是历代大哲学家的作品,没有一个人讲过盘古的故事,像盘古这样的创世神话是近代知识分子为了找到与其他文明相对应的创世神话传统,在我们的传统当中挖掘、演绎出来的。之所以没有创世神话如此重要,是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文明从一开始看待世界的基本观就跟西方不一样,因为围绕创世神话要有一连串“虚构”的概念,有人格化的神、彼岸、天堂、地狱、末日审判、原罪,而这些概念都融入到他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眼光当中,但是我们没有,所以就形成了中国文明看待世界的一个极为朴素、简单、直接的目光,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普遍看待世界的方式。因而再进一步,与这种简单、直接的思维方式相关联,我们整体上并没有采取体系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道理之间的体系我们不是用语言完整地呈现,而是需要深入到经典当中慢慢去体会和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
《中国思想之渊源》
《论语》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经典,它里面承载着孔子这样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考。孔子是上古以来一直到春秋末年,两到三千年中国文化积累的总结者、提炼者和升华者。正是因为孔子对此前中国文明的总结,为此后的中国文明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孔子的弟子们都讲“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宋人也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或许今天很多时候会觉得这个说法是夸张的,但实际上这是因为《论语》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语言当中,融入到我们思维深处,因而我们失去了距离感,不太容易看到孔子平实的论述背后那个伟大的哲学突破。但是,孔子却说自己是“述而不作”,意思就是对此前文明的总结。事实上,尽管在孔子之前,种种文明的倾向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仅仅是种倾向,直到孔子之后才开始以概念、体系的方式确定起来,这就是孔子的贡献。
那么《论语》这本书和孔子的哲学,以及哲学这个概念对我们中国文明有怎样的意义呢?首先,《论语》这部著作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孔子的哲学基本都是以《论语》为边界的。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应该是基本可靠的,里面记录了孔子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因为只要单称一个“子”,在先秦的时候约定俗成就是孔子,“子曰”“子云”“子言”这些话都被认为是孔子说的,遍布在先前的典籍当中。但是我们确实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把孔子所说的话,以及孔子后学发展出来的话区别开。比如《庄子》内七篇里有许多孔子说过的话,这些是不能引用的,因为庄子是编故事的。因此,理解孔子思想的资料边界,我们普遍认可的是《论语》,但是《论语》的“难”是无边界的,这部书对于历代的大哲学家而言,很多人都是终身读的。程子到晚年曾讲过“某自十七、八岁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逾久,但觉意味深长”,“意味深长”这四个字真的是知味之言,每隔一段时间总能发现之前看不到的道理,那个道理一旦看明白就能够对一个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于《论语》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丰富。《论语》这部书是中国古代经典当中内涵最丰富的,没有之一。所以朱子在“四书”里放《论语》的时候,说“读《论语》来立根”,就是要利用《论语》的丰富性来汲取养分。第二,朴素。《论语》里面所呈现的孔子是“向真而活”的典范,没有任何一点伪妄。第三,具体。孔子总是在《论语》当中随机指点,所以孔子的道理几乎不蹈空而论。孔子针对不同人说的话其实不一样,资质足够高的人,孔子给他比较高明的回答;资质不高的人,孔子给一个他听得懂的回答。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孔子的哲学问题。长期以来,有一种论断是中国没有“哲学”。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论断,就是因为近代我们经历了太多历史的挫折,当这些挫折被理解为失败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失败找原因,而这个失败的原因就只能从文化根基上找,然后一旦发现我们跟人家有任何形态上的不同,都能够成为解释我们失败的理由。“哲学”这个词不是我们原本就有的,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所以就认为我们没有“哲学”。但是“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人生根本问题的理性的、成体系的思考”。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不论是先秦诸子、两汉魏晋,还是隋唐时代中国化的佛教、两宋的道学,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无一例外都在哲学的这个序列当中,这也成为《中国哲学十五讲》这本书里选择的依据。
那么,什么是孔子哲学的体系呢?哲学起源于怀疑,但是却不能一直停留在否定性、怀疑性的阶段,哲学的真正责任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重新达到对生命的更坚定的信念。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哲学一定从根本上是肯定性的,它要变成一种肯定生命的力量。对于每代人来说,哲学都是对根源价值最庄严的守护。当根源价值被动摇的时候,当虚无主义盛行的时候,哲学家要站出来,告诉我们一个根本的回答,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并且给这个回答一个强有力的根据。朱子为什么那么重视“所当然之理”,“所当然”就是应该,“天理”的实质内涵就是“所当然”,所有的一切价值都围绕着“应该”这类问题:应该怎么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如果你沿着这个线索再去看《论语》,你就会发现《论语》中孔子的哲学体系中所表达的是各个层面的“应该”问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