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成人电视片(丹麦电影简史(下))
丹麦,电影,影片成人电视片(丹麦电影简史(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诗人索伦·尤里克·汤姆森》剧照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也有关注世界其他地区的纪录片:约尔根·莱斯的《海地:未定名》(Haiti.Uden titel,1996)展现了这个加勒比海国家的风貌,乔恩·邦·卡尔森在南美洲拍摄的《孤独成瘾》(1999)探讨了种族问题,雅各布·图森的《纽约地下铁》(Under New York,1996)讲述了在大都市地铁附近生活的人们的日常命运。有些纪录片描绘了更微妙的世界:克劳斯·杰德森(Klaus Kjeldsen)的儿童纪录片《片刻》(Et øjeblik,1999),丹·塞尔(Dan Säll)的《洛兰岛人》(Homo Lalandiense,1998)拍摄了洛兰岛的优美风光和岛上居民的生活,安雅·达尔霍夫(Anja Dalhoff)的《布隆德比巴比伦》(1996), 纪录了位于哥本哈根西南、多民族聚居的布隆德比(Brøndby)市的生活。
政治纪录片深受电视的影响。尼尔斯·维斯特(Nils Vest)的《自由城》(Christiania, du har mit hjerte ,1991),展现了乌托邦社会——克里斯钦(Christiania)的社区生活。亚历克斯·弗兰克·拉尔森(Alex Frank Larsen)的《血缘关系》(Blodets bånd,1990年)对丹麦政治丑闻“泰米尔事件”[译注3]真相的披露,导致1993年保守党政府垮台。对争议话题和新闻事件进行调查的纪录片,还有斯蒂恩·巴斯加(Steen Baadsgaard)和约尔根·弗林德·佩德森的《谋杀罪》(Dømt for mord,1990年),它最终使嫌犯获释。
06
1997年新电影法
随着1997年新电影法的颁布,丹麦电影学会也进行了重组(1998-2007年,亨宁·卡姆尔担任领导,其继任者为亨里克·博·尼尔森),国家电影委员会(SFC,即国家电影中心)和丹麦电影博物馆不再是独立机构,两者的职能被统一划归在学会的电影所职权范围,地址位于哥本哈根Gothersgade街。电影审查制度则完全废除,因此7岁以上的儿童在成人的陪同下,可以观看所有分级的电影。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是儿童与青少年媒体委员会的成立,它并制定了电影(以及游戏)的年龄分级标准。
【译注】
[1].此处系作者笔误。1995年3月13日,两人在庆祝电影诞生百年的会议“电影的第二个百年”(Le cinéma vers son deuxième siècle)上宣读了他们“用45分钟写完”的宣言,由此开启了道格玛团体的创作之路。道格玛共同体一共拍摄了30余部影片,并创建了官方网站(2008年关闭)。
[2].1935-2009,丹麦著名女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英格被誉为她所在时代最具实验性的诗人。代表作为《字母表》,本纪录片片名灵感即来自本诗。另有《草》、《四月的信》、《蝴蝶谷》等。
[3].反映斯里兰卡数百个家庭无法与其在丹麦的亲人重聚的调查式纪录片。“Tamil Case”是指时任丹麦国防部长的Erik Ninn-Hansen曾下令阻止斯里兰卡内战难民与其家属重聚的事件。
丹麦电影史第十节(2000-2009):
新世纪以来的丹麦电影
进入千禧年之后,受欢迎的影片类型有:续集电影、爱情喜剧和“硬汉动作片”。主流电影尝试建立经典类型并描述当代丹麦各阶级生活状况。DFI推行的优才计划——“丹麦新银幕”旨在促进电影语言形式的革新和叙事的开拓。最引人注目的类型片是纪录片,一种新的纪录风格在新千年取得了重大突破。
01
机构沿革与主要类型:
丹麦电影学会不仅是当代丹麦电影的核心力量,同时也对电视业(丹麦广播公司和丹麦电视2台)产生了广泛影响。1999年以降,已形成如下惯例:政府每隔4年制定一项电影规划方案,为下一阶段丹麦电影的发展绘制经济方面的蓝图。
由首席执行官亨里克·博·尼尔森(Henrik Bo Nielsen,自2007年起担任领导职务)领导的电影学会,其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领域:1.制片与发展规划部门,主要负责故事片、短片、纪录片生产,并扶持丹麦新银幕计划;2.观众和影院系统,致力于推动丹麦电影的宣传和对外营销,以及各类观众服务;3.博物馆与电影资料馆事务,这两个机构收藏电影器械、影片资料库和电影档案如海报、剧照等,同时也从事影片修复、电影文物的贮藏保护等工作。
当代丹麦故事片可以分为三大类:流行电影、主流电影和艺术电影。当然会有一些影片会糅合上述类型,但一般而言,影片生产大致可分为流行电影(主要靠“60/40计划”提供资助)、主流电影(由顾问计划提供支持),而艺术电影则通常被认为是更具实验性的、艺术创新较多的影片(资金来源主要是顾问计划或丹麦新银幕计划)。
电影教育方面,隶属于丹麦文化部的丹麦电影学院作为国立电影学校[译注1]是主要的电影教育机构。其他学校包括“Super 16”(创办于1999年)和欧洲电影学院(创办于1993年),以及哥本哈根大学(电影和媒体研究系)。
最重要的电影出品方是Zentropa娱乐公司,其主要负责人为彼得·阿尔贝克·延森(Petera Albæk Jensen)、韦比克·维尼卢(Vibeke Windeløv)、伊比·塔里尼(IB tardini)、梅塔·路易斯·弗丽雅(Meta Louise Foldager)和希斯·高姆·约根森(Sisse Graum Jørgensen),诺蒂斯克电影公司(Nordisk Film)自2008年以来与原股东共同掌管该公司。其他重要的电影公司有:Nimbus Film,Grasten Filmproduktion,M&M Productions,Thura Film,ASA Film Production,Fine&Mellow,Cosmo Film,Angel Film等。另有国际化定位的动画电影公司A.Film。
02
续集电影和动作片:千禧年以来的流行电影
目前推行的“60/40计划”(1989年的“50/50计划”的升级版)从1999年开始实施,最多可以为影片提供60%的预算扶持(实际上,政府的资助约为40%)。该计划保证了流行电影的市场成功(约为175000张电影票销售量)。
作为流行电影的续集,这些影片通常被称为“罗马数字电影”,它们至今是丹麦流行电影的典范。皆大欢喜的家庭伦理剧电影多改编自经典,如新版的《老舅难当》(Min søsters børn)和《四子之父》(far til fire)。“安雅与维克多”系列(Anja&Viktor)的续作、1999年的《一嗝钟情》(Kærlighed ved første hik)为年轻人带了新鲜的言情故事。
Anja after Viktor剧照
Photo: Lars Høgsted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更成熟的喜剧片形式以苏珊妮·比耶尔的《并世无两》(Den eneste,1999)和罗勒·莎菲的道格玛风格电影《意大利语初级课程》(Italiensk for begyndere,2000)为标志,这类浪漫喜剧摆脱了民间喜剧和家庭喜剧的影响,重点表现年轻人对伴侣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成为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丹麦电影之一。其他典型的喜剧片还有:赫拉·乔芙(Hella Joof)的同性喜剧《最爱还是他》(En kort en lang,2001),格特·弗雷德霍姆(Gert Fredholm)的《孤掌也鸣》(At klappe med een hånd,2001)以及默顿·阿恩弗雷德(Morten Arnfred)的《萨拉的故事》(Lykkevej,2003)。
《意大利语初级课程》剧照
Photo: Lars Høgsted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上一篇:夜莺与玫瑰(《夜莺与玫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