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拜码头是什么意思(忘记拜码头是什么意思啊)
东北人,社交,大仙拜码头是什么意思(忘记拜码头是什么意思啊)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张师傅年轻时,赶在工厂倒闭前就去了南方,掌权者尚未扣动扳机,他就已经逃出了射程,算是幸运儿。他去珠海批发服装和BP机,倒腾回吉林卖,确实挣了不少钱,成了大款的他,是让所有下岗工友眼红的偶像。
“我们的青春就要开,往哪开,往理想里开。”
但儿子上小学那年,突然流鼻血不止,去医院被诊断出了白血病。张师傅做生意攒的钱全拿来给儿子换了骨髓,爱去舞厅的媳妇决定抛弃这个返贫的破家,去了韩国打工。
“你们年轻人找对象不能学我,得找个过日子人。”张师傅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很沉重。
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在菜市场卖过血肠、蹬倒骑驴送过煤气罐、甚至当过日结工资的装修力工。那个年代的东北,工人出身的男人如何与失败的人生共处,是一门必修课,不及格的会被赌博和酒精绑架整个人生,而张师傅,属于坚决不服输的。
今年儿子高考,考进了吉林大学,他一边给我敲着后背一边高兴地说:“再干四年,儿子上班我就不干了!”
搓澡的时间一共不到二十分钟,但我能在这二十分钟里听完一个男人完整的一生。如果有闲心,我还可以站在旁边的淋浴下,听他跟下一位客人再讲一遍。
没有客人会想起用“社交牛逼症”这个词来形容他,服务者和被服务者,此刻达成了奇妙的平等,张师傅说起愤恨处时,客人们也会附和着骂脏话;他说起儿子的高考成绩时,客人们也会跟着啧啧赞叹。
赤身相对的浴室社交里,人们都展示出了足够的优雅和耐心,衣服脱下了,才看得出东北男人都是绅士。
按理说人不应该如此随便地描述过去的时光,中老年人说起过去,往往会想象并渲染自己的独立与勇敢,我见过有老人回忆动乱年代自己的坚守:“他们都打老师,就我没动手。”
但实际上呢?谁也不知道,谁也没看见。但他这个岁数说出这番话,最起码出自他此刻真诚的正义感,换别人到那个岁数,未必有这种认知。
与人社交时,尊重当下的良善,确实是个很牛逼的优点。与其说这种与陌生人交心的能力是社交牛逼症,不如说是我们面对人生波澜的敬畏与温情。
而且现在的东北人也是很缅怀这种集体记忆的。至少在现在的东北文艺作品里,爱唠闲嗑的澡堂子员工从来就没有缺位过。老四不演老丈人、小媳妇、上门姑爷那一套之后,首选的就是吆五喝六的澡堂子大堂经理。赵本山的徒弟田娃得了老师的真传,底层小人物模仿得惟妙惟肖,然后把洗浴中心服务生这个形象带上了辽宁台春节晚会小品。
没有这种不可名状的共情,事情很容易变得麻烦。试想一下,如果他模仿的是公务员,恐怕会有带编制的年轻人上网狂怒,然后演员会发出一篇措辞工整的微博道歉。
真正赤膊讨生活的人,反而更豁达。这不是假设。我不止一次在洗浴中心的门口看见服务生反过来模仿小品里的台词,他们被调侃、被当作笑料,却满不在乎。
这种豁达,其实是在把姿态降到最低,姿态降到最低了,以便随时酝酿出反击。尊严和底线一旦被践踏,他们会让所有人知道什么叫“不好欺负”。
觉得劳动者和善便产生欺侮或调笑的兴致,是最愚蠢的傲慢。江湖人眼中世界运行的规律,和社会法则并不完全平行,在消费场所,有钱有权的大人物被整成小丑的事,并不罕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确实值得叫上一声牛逼。
其实“社交牛逼症”看起来更像是某个市场部脑暴出来的成果,因为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它巧合地拥有着互联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特质:个体行为是频繁的、个体又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个体行为是积极寻求外在互动的、个体是可以自我产生驱动力的。
按照这种造词逻辑出发,很多的事就很好解释了。比如为什么“社牛”一诞生就很快联系到“东北人”,因为足够常见且拥有“个性鲜明”和“天南海北”的二象性,天然地适合市场部用行业话术进行进一步翻译:活跃度高但个性化需求没有被洞察,私域流量效应明显,裂变传播配合度高——上一个被这么形容的群体,是六环外跳广场舞的大妈,而众所周知,中国没有几个城市修到了六环。
“社交”这个词的含义也在这轮“社交牛逼症”的观测里坍缩,它变成了唠嗑、处对象、拜把子、讲段子,变成了“如何主动和对方产生语言上的互动”的一门很像PUA的学问——区别是结果是积极的,要么最终成为UGC内容沉淀在内容社区里,要么真的让当事人获得了一段不错的友情或者爱情。
也可以换句话说,“社牛”和东北人没关系,更和东北人理解的社交没关系。
就像这次东北限电热搜下的评论区。东北的小地方上热搜,一般没什么好事。吉林市办过明星云集的电影节、办过好几次热热闹闹的马拉松赛,结果真整出阅读量破亿的新闻,却是限电。
东北限电,是让善于思考者陷入绝望的谜题,共和国长子如今变成了共和国的樊胜美,怎么什么都可着我们祸害,什么都让我们牺牲?大家猜测在办公室电脑里打出“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这十二个字的工作人员,应该也带着巨大的怨恨—既然如此,那咱们就把摊子砸烂,看你们怎么办!
在不明就里的普通百姓眼里,这份通知和职场里故意把事情闹大以求改革的基层员工一样,是个一腔孤勇的反抗者。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反抗似乎也收到了效果:
虽然无法证实,但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事件之间这种隐藏的因果关系。仿佛《三国演义》里的计谋总是过于巧合,总是“机械降神”,但讲出来确实很得人心。
社交是关系,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人与体制、人与权力的关系,是人作为个体怎么定位自己在整体中的角色。
东北人社交牛逼症的另一面,就是对所处体制和权力结构的准确把握。在面对冰冷的铁幕时,起初是不情不愿地敷衍,但说不上什么时候,匹夫之怒喷薄而出,掏出家伙就来一下,给你们留个不好欺负的深刻印象。
无数的“你瞅啥?”“瞅你咋地!”的争斗背后,都是这种底层逻辑。
世上的事,本来就有一套法则,无论在吉林还是纽约,一加一肯定都等于二。但从历史的基因到现实的变迁,都让东北人不得不学会放下偏狭和执着,成为可爱又不软弱的实用主义者。
你管这叫社交牛逼症也好,还是什么其他病也罢,随意。松花江从不结冰,见惯了流水的人,会觉得沉稳和静止是虚幻。生活本来就是不断增益的过程,多交一个朋友、多唠两句磕、多整一点事和多种一盆花、多修一条路一样,都是生活的意义所在。社交是手段,不是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自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