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爱因斯坦诞辰(爱因斯坦诞辰)
爱因斯坦,日本,他的爱因斯坦诞辰(爱因斯坦诞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值得庆幸的是,在本卷涉及的时间段中,他与前妻米列娃经过一段时间的猜疑和误解之后,关系已经大为改善;爱因斯坦南下苏黎世看望孩子时,偶尔也会住在米列娃家里。米列娃体会到了他的不易,也为他在德国的安全担心。当米列娃的妹妹精神病发作,折磨父母,自己敬重的父亲不幸去世,自己又处于最无助之时,她首先想到的是从前夫爱因斯坦处获得安慰。
她给爱因斯坦的信(文件100,168页)中这样写道:“有时我不得不想,尽管有诸多不是,看到我如此压抑悲伤,你可能是第一个能在目前的逆境中给我更多个人支持的人”。为了长子的教育,她也能心平气和地与爱因斯坦商量。她们之间少了算经济帐,感情帐的纠结,回归到了理性的轨道。
考虑到当时德国马克兑换瑞士法郎的比率较低,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能用有限的收入养活全家,爱因斯坦多次建议米列娃和孩子搬到德国南部居住。但汉斯·阿尔伯特很快就要中学毕业,并且被爱因斯坦的母校录取,就要上大学了,这个时候如果搬到德国南部去的话,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现实的。最后爱因斯坦同意了前妻及儿子留在苏黎世的方案。
一到假期,爱因斯坦带着两个孩子到德国北部度假,到意大利游玩,好一番和睦景象。但好景不长。汉斯·阿尔伯特非常渴望能与父亲一起踏上前往远东的旅程,但是爱因斯坦并不想耽误儿子上大学;汉斯为此非常失望。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他还在日本时就写信给儿子,说繁琐的公事安排不会给他留下任何的自由时间,并且他的学习比旅行更加重要。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跟妹妹玛雅关系非常亲近。玛雅是爱因斯坦家庭中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女性。她嫁给了爱因斯坦当年在阿劳补课时的历史老师,也是房东温特勒的儿子保罗。很显然,她和保罗婚后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出于长兄的责任,爱因斯坦时常救济妹妹一家。本卷中有几封超长的信,如文件448,谈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保罗讲了一大通客观理由,重点是暂时不想还爱因斯坦借给他们的钱。
本卷中还有爱因斯坦与好朋友埃伦费斯特之间的大量通信。除了学术问题外,还有一些为了逃避德国当局信件审查所使用的暗语,如文件45中的“浓度制剂”,“金离子”等,其实是爱因斯坦在荷兰的工资收入和来自不同出版社的版税收入。这些收入属于硬通货,如果按当时的比率换成正在不断贬值的德国马克,就太亏了。
本卷中只收录了少数几封与出版社和译者交涉版税的信件,这期间更多这方面的信件往来都没有收入正文中,只是作为未刊的文件给予摘要式的说明。这类信件内容单一,如果全部收入正文,不仅影响阅读,而且书的厚度可能会再创记录。不过,未刊文献389(中译本739页)值得拿出来说说。这封信是爱因斯坦的秘书,也就是他的继女伊尔萨写给菲韦格出版社的。
我们都知道,当时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是中国传播相对论的先驱人物,爱因斯坦的著作《相对论浅释》就是由他翻译,1922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本书后来多次再版,影响甚大。书出版后,夏元瑮马上写信给爱因斯坦。但这封信被伊尔萨直接转给出版社,要求出版社在合约签订之前禁止夏元瑮发行他的译本。
这个禁令是否有效,不得而知。至少这个在国内影响深远的译本当时是没有得到授权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夏元瑮留德多年,他的妻子也是德国人,按理说应该熟悉对方的文化。夏元瑮也以与爱因斯坦关系亲近而闻名学界。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夏元瑮与爱因斯坦之间的通信往来,在爱因斯坦档案馆中一封也找不到。
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日报》上登的欢迎爱因斯坦的广告,里面就有夏元瑮翻译的《相对论浅释》
明年就是爱因斯坦访问东亚100年。当《全集》这样事无巨细,把爱因斯坦的点点滴滴都展示在世人面前时,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研究爱因斯坦?答案是肯定的。阅读手稿是了解科学家最佳的办法,我们应该细致、深入地研究爱因斯坦的文本,从而能真正理解爱因斯坦。
这让我想起《全集》的独特编辑体例。从第8卷开始,就不断地发现一些手稿或文件,按时间顺序,本应该包括在以前的相应卷中,但由于发现较晚,只好放在后面。有一封本来应该放在第十三卷中的信,由于发现较晚,放在第十四卷中。
它是爱因斯坦返程停留上海时留下的唯一墨迹,1922年除夕夜爱因斯坦写在当时上海的犹太名媛特里萨·伦纳(Theresa Renner,1890-1987)的留言簿上的。字里行间表露了他对科学发展不易的无奈:“人类智慧花朵的绽放的确受到了严重限制。贫穷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而富有又导致人民内心空虚:严寒的天气使人沉郁,而炎炎烈日又会使人骄奢淫逸、昏昏欲睡。这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能让知识的花朵始终保持盛开的根本原因,也是能够解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像是历史海洋中的一片小岛的直接答案。”
爱因斯坦通过自身的观察,非常清楚科学的成长本身是有诸多限制条件的,并不会在任何社会文化土壤里成长。爱因斯坦虽然看到当时中国还很落后,但他很有远见地预言,科学在中国一定会大有前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爱因斯坦不是种族主义者。
爱因斯坦在上海的唯一墨迹,承蒙收藏家颜明惠允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集》后面诸卷中的“科学成份”的比例会下降,至少从论文质量上看,这一点是肯定的。爱因斯坦是以他的划时代的科学发现而引起世人关注的,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以及为此所做的不懈努力,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科学发现,他一生都在同形形色色的狭隘思想,固步自封的观念做斗争。他真正秉持了“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的理念。
最后,让我们以爱因斯坦下面的这段话来结束。
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消除那种疏离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一方面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将使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衡置于这种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全集》(上图为第十三卷,方在庆 何钧主译)是有史以来科学史文献方面最具雄心的出版事业之一,已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授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此书的中文版。全集包括从爱因斯坦档案馆中选出的14000余件文件以及许多新发现的文件。全集出齐将超过25卷。第十三卷(柏林时期,1922年1月-1923年3月,通信集):本卷中所收录的书信反映了爱因斯坦在这个时期发表的该领域的论文的数量及其重要性。本卷中也包含着爱因斯坦对政治感兴趣并卷入政治的征兆,尤其是包含了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