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爱因斯坦诞辰(爱因斯坦诞辰)
爱因斯坦,日本,他的爱因斯坦诞辰(爱因斯坦诞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爱因斯坦对玻尔所做的先驱性工作表达了钦佩之情,正式推荐玻尔为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当有人托他联系玻尔时,他回信道,玻尔是“当今物理学最伟大的天才”,不敢以琐碎的请求去打扰他。在旅行之中他还不忘给玻尔寄明信片。1923年1月10日,他在新加坡附近给玻尔写信:“这次旅行是美妙的。我对日本和日本人心醉神迷。我敢肯定您也会这样。此外,海上旅行对一个喜好苦思冥想的人来说,是一个美妙的存在——像一座修道院。此外,赤道附近气候宜人。温暖的水慵懒地从天空落下,万物归于平寂,让人不自觉地昏昏欲睡——这封短信就是证明。”
这种坦荡和谦逊非常难得,只有在“学者共和国”中才能存在,在当今的学界尤觉珍贵。
03 引起文化冲击的学术之旅
爱因斯坦一生中有6次跨洲的长途旅行,这是他第一次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行踪。这些日记最初只是想给自己的继女看,并不是用于出版的。日记文字有长有短,还充斥着不完整的句子。他还为日记配上火山、小船、鱼、日本建筑屋顶等插图;日记风格总体以简洁取胜,不经意间就刻画出对方的个性与特征。
比如,说到新加坡的招待会时,他写道:“蛋糕是美味的,语言却是绝望的灾难”。谈到他在巴勒斯坦米格那农场,居住条件简陋,不得不用户外的旱厕时,他写道:“兴高采烈的朝圣者举着大灯笼走向室外的茅房”。谈到日本的饮食时,他用“像魔鬼的祖母煮的”句子。谈到与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见面时,他写道 :“后者(指王后)显示了她的科学(水准),人们注意到了,但没有人告诉她,他们在想什么”。
寥寥数语,活生生地把老派的宫廷文化呈现出来。难怪他说来听他演讲的那些王公大臣大都附庸风雅,根本听不懂他在讲什么。他在西班牙呆了三周,但日记内容不多,加起来也没有在上海的两天内容多。但这期间他参观了三次普拉多博物馆,并前往托莱多一游(他形容此行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总体而言,“那些折磨人的社交活动”让他生厌。他的幽默个性让他无法长时间忍受这种没有生命的社交活动。一有可能,他那爱讽刺人的个性就会显露出来,写出来的内容有时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又让人哭笑不得。这本日记也成为《全集》十三卷的精华所在,值得反复阅读。
爱因斯坦为什么想访问日本?据他本人声称,这趟旅行既是为了逃避柏林的紧张气氛与流传的对他本人的威胁,也是为了实现他渴望已久的访问日本的心愿。
1922年6月24日,光天化日之下,爱因斯坦的好朋友,德国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在柏林的街道上被右翼极端分子枪杀。这一事件更使他认识到,作为一位德国公共生活中杰出的犹太左翼人士,他处于实实在在的人身危险之中。刺杀事件也影响了爱因斯坦出席公共场合的意愿。他决定不参加当年9月在莱比锡举行的德国自然研究者与医生协会的一百周年庆祝会,本来大会已为他安排好了演讲。事实上,即使没有拉特瑙事件,他也已厌倦了处于风暴中心的柏林的政治纷争。
他曾认真地考虑离开普鲁士科学院,摆脱学术生活,过上一种与世隔绝的、田园式的奢侈的生活,连地点都找好了。目的就是希望能逃避因迅速增长的名望所带来的诸多要求。他拒绝了大量的演讲,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可说,但无济于事。他其实知道公众不过是想利用他的理论和声望达到他们的目的。
爱因斯坦访问日本时,日本正在经历着剧烈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变革。始于1912年的大正时代,主张国际主义、世界主义,世俗主义与民主化,试图取代主要着重民族塑造的明治时代的狭隘主张。“一战”结束后的数年,见证了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欧洲与美国正开始对日本文化施加影响。一批倾向西方的知识分子正在成长。受基督教、自由主义以及激进理念的影响,妇女参政、劳工以及学生运动也开始兴起。外国科学家受邀访日,首批科学期刊也出现了。尽管如此,也潜伏着政治恐怖的暗流:日本帝国的外交政策受到主流政党的支持,政党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支持或者反对帝国主义,而是主张“缓进派”还是“激进派”的帝国主义者。
爱因斯坦的到访给日本社会造成了“文化冲击”。一个仅仅靠自己的思想就改变了世界的人,在日本受到了以前只有将军和政要才有的待遇。爱因斯坦在感受了日本人的好客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日本人羡慕西方的智力成就,怀着伟大的理想主义,成功地深入于科学之中,这并没有错,但他警告日本人不要屈服于西方影响:“对每个国家来说,外国文化的泛滥都是危险的,在这种泛滥中,人们很容易变得极少重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忘记它”。“不要忘了完美地保持自己所拥有的、优于西方人的伟大特征:对生活的艺术塑造,对个人需求的谦卑和质朴,以及日本精神的纯净和安宁”,“不加选择地采取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将会危及伟大的价值”。对爱因斯坦而言,日本的“精神比所有这些表面发光的小东西更有价值”。
从内容上看,爱因斯坦在日本几所帝国大学发表的有关相对论的演讲,基本上是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六次演讲的重复,但有一次演讲例外。1922年12月14日,他参加了在京都大学举行的一场学生招待会。学生请他谈一下相对论的发现过程,他欣然答应了这个请求,做了一次即兴演讲:“我如何创造了相对论”(文件399)。
由于是即兴演讲,保存下来的只有石原纯的日文记录稿,而没有原文。这在科学史上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尤其是涉及到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时是否受到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影响的问题。这篇演讲里还第一次详细提到通往广义相对论的思路历程,这是爱因斯坦的关于创建相对论的最清晰的回忆之一。
爱因斯坦访问日本的每一天都被详细的记载下来。日本学者金子务早在1981年就出版了两卷本的《爱因斯坦冲击》。第一卷详细叙述了爱因斯坦的访日过程,第二卷论述爱因斯坦的日本之行对日本科学界、文学界、思想界、宗教界和其他社会各界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和震撼。此书1991年又出了修订版,增加了新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引入中国。
04 流产的中国之旅
从时间顺序上看,中国人要早于日本人与爱因斯坦接洽访问事宜。早在1920年9月,当时正在柏林访问的北京大学地质学家朱家骅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当面与爱因斯坦进行了协商。据朱家骅讲,爱因斯坦允诺在其美国之行结束后,下一次远洋航行就是去中国。
1922年3月,在得知爱因斯坦计划访问日本后,朱家骅致信爱因斯坦重新商讨访问北京大学事宜。他告诉爱因斯坦,北京大学实际上想邀请他在北大待上一年。但是朱家骅从中国驻柏林大使馆那里了解到爱因斯坦已经通知过他们因为已承诺要访问日本,他只有两个星期时间在北京,可以举行一个系列讲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