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爱因斯坦诞辰(爱因斯坦诞辰)
爱因斯坦,日本,他的爱因斯坦诞辰(爱因斯坦诞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爱因斯坦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爱因斯坦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玻尔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玻尔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因斯坦生日(爱因斯坦的生日)
1922年,爱因斯坦和他的妻子路过上海。可惜他并没有真的访华,背后的原因让人心寒。
指导阅读
今天是圆周率日(圆周率的故事请看昨天的文章),也是爱因斯坦的生日。一般来说,名人去世后,世人对他(她)的记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然而爱因斯坦的记忆力却恰恰相反,人们对他的关注越来越多。《爱因斯坦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的发布就是这种担忧的集中体现。
根据加州理工学院的“爱因斯坦手稿计划”,《全集》原定有40卷,后来被删除,但不会少于25卷。自1987年第一卷出版以来,33年已经过去了。第16卷于去年夏天出版。按照每两到三年出一册的速度,估计至少要25年才能完成。中文版第一卷于1999年出版,目前已出版13卷。中文版比原版晚出版了大约十年。
第十三卷的时间跨度是从1922年初到1923年3月。在此期间,爱因斯坦在柏林郊外住了将近7个月。1922年4月初,他去了法国巴黎,此后不久,他定期访问荷兰莱顿。然后,在今年的初秋,他踏上了迄今为止对他来说最漫长的旅行。他在10月初离开柏林,去了远东,直到1923年3月底才回到柏林。
在此期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写了数百封信,会见了许多名人和政要,并写下了他访问日本、巴勒斯坦和西班牙的日记。这本原本只供私人传阅的日记,在差不多一百年后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涉及到中国人的时候,他被扣上了种族主义者的帽子。
此时,爱因斯坦已四三十岁,早已过了科研的巅峰时期,但他仍与玻尔、埃伦费斯特、索末菲、玻恩等人频繁通信,分析超导,关注困扰他的量子论概念基础(虽然没有突破),孜孜不倦地提出可能决定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关键实验,却遭遇挫折。自从把广义相对论推广到宇宙学领域,他就一直忐忑不安。为了维持他的静态宇宙模型,他加入了宇宙常数,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他知道自己作品的价值。1922年初,一家期刊的编辑打算重印他在1912年写的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文章,要他给广义相对论补充一个提纲,他直接拒绝了。在他看来,这份10年前的手稿太过时了,不能出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时的爱因斯坦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在大众眼中,都已经非常有名了,但他还没有成为我们后来才知道的圣人形象:蓬乱的花白头发,两只充满对人类命运忧虑的眼睛,深情地凝视着苦难的世界。
此时的他,正在走向超级学术明星的路上。他深深卷入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但他与主流格格不入。他对建立一个实体犹太国家不感兴趣,只希望犹太人有个安身之地,与阿拉伯人和平相处。
一战后,他所倡导的“学者共和国”不复存在。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来恢复国际科学合作,建立一个以成就和个性为导向的共同体,而不是以偶然的出身、国籍、肤色、信仰等外在要素为标准。他的访日给日本和他本人都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在此之前,他访问了所有受欧洲文明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看到日本正在迅速现代化,并且非常勤奋地学习西方,他也看到了内在的危险,他警告日本不要过度受西方的影响。他最初访问中国的计划没有实现,这使我们感叹。家庭方面,他与前妻和儿子的关系持续改善,但家庭经济差距太大,他尽一切努力去弥补。
下面,我将讨论爱因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观点,学术界理想,在日本的学术之旅,种族主义的指责,以及他的家务。
作者|方在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01 文化犹太复国主义
爱因斯坦于1919年加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合作三年后,他对对方的要求不是很满意。“那些犹太复国主义者无耻而鲁莽;我肯定是支持这个事业的,所以我每次都很难处理妥当。”
为了让大量犹太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尽一切努力支持拟议中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犹太复国主义者充分利用了他的观点,并在他的日本学术之旅中要求他为此筹集资金。
他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首先,偏袒某个民族与他所认可的国际主义是相悖的。但他访问巴勒斯坦后,对犹太移民,尤其是特拉维夫的成就感到欣慰:“短短几年,犹太人在这座城市的成就受到高度赞赏。(……)我们犹太民族的生命力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这里没有犹太人,只有阿拉伯人,那么这个国家就不需要出口(任何东西),因为阿拉伯人需求很少,只靠自己的庄稼生活。犹太人无法与阿拉伯人竞争,本地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也没有竞争力。所以农业方面不会有什么成就。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个国家将属于我们”(本卷附录G,第783页)。
他的犹太复国主义可以称为文化复国主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是文化复国主义理想的核心。他希望成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
的文化之家,通过文化把犹太人拧成一股绳。爱因斯坦最关心的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共处问题。他寻求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阿拉伯人达成合理的协议,而不是以建立一个有边界和军队以及世俗权力手段的犹太国家,后者只能破坏双方的和解。“我们对待阿拉伯少数族群的态度……是我们道德标准的真正的试金石”。
02 恢复“学者共和国”的努力
“国际主义”一直是爱因斯坦的理想。“一战”结束后,他理想中的“学者共和国”不复存在。由于对来自以前敌对国家的同行的排斥,战后的欧洲一直还不能举行大规模的国际会议。这让他感到痛心。为此,他与少数志趣相投的国外同行保持密切的交流。他在巨大的压力下访问巴黎,在法兰西研究院做了四场演讲,并参加了由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的讨论晚会。尽管这些演讲和讨论并不向公众开放,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受到外部事件的抵触与打击下,他受邀参加国际联盟的智力合作国际委员会,曾经因为委员会的不公正做法而愤而退出,后来在居里夫人的劝说下又重新加入。此后又经历几次事件,使他对由法国主导的国际联盟的智力合作国际委员会感到失望。虽然没有退出,但基本上不再参加他们的活动。
本卷中有一个非常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学者之间的相互欣赏。 爱因斯坦和玻尔被认为是物理学界最尖顶的人物,他们为量子力学的基础而引发的争论广为人知。但在1922年至1923年,两人间更多是彼此欣赏。
1921年的诺贝尔奖推迟到了1922年,而这一年的获奖者是尼尔斯·玻尔。现存最早的为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而发来的贺信就来自于玻尔:“对我而言,我能从外界环境中得到的最大的荣幸和乐事,就是和您同时被考虑授奖”。爱因斯坦回复道:“和我敬爱的玻尔一起获奖,这使我感到特别快乐”。对于玻尔因在爱因斯坦归来之前就将接受诺贝尔奖而产生的不安,爱因斯坦写道:“您对有可能在我之前获奖而感到不安,我觉得这特别可爱——这真是典型的玻尔风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