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抗渗等级s6与p6_抗渗等级s6与p6的区别
锚杆,混凝土,锚固抗渗等级s6与p6_抗渗等级s6与p6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Ⅲ 理论验算法
7.3.13 理论计算时,应全面收集工程的地形、地质、布置设计、施工方法等基础资料。所需要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应根据现场和室内试验成果经综合分析确定。 1 计算用的岩体弹模应根据实测所得的峰值乘以0.6~0.8的折减系数后确定; 2 计算用岩体物理力学指标,地应力场等参数,也可通过位移反分析确定; 3 当无实测数据时,各级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和岩体结构面的粘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峰值指标可按本规范表E.0.1和表E.0.2采用。
7.3.14 当采用数值分析法对围岩进行稳定分析时,宜采用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
7.3.15 地下工程的理论计算模型可采用考虑不连续面的弹塑力学模型,对流变明显的土体与岩石可采用粘弹塑力学模型。
7.3.16 洞室整体稳定验算宜采用三维整体数值模型,下列情况也可根据计算对象和目的采用二维或局部三维数值模型: 1 地质结构单一,没有明显三维特征的洞段; 2 进行洞室群布置格局、间距或支护效应比较时; 3 控制断面的快速计算与反馈分析。
Ⅳ 抵抗局部危岩的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设计
7.3.17 抵抗局部危岩的锚喷支护设计应采用极限平衡法,抵抗体积较大的局部危岩引起的失稳,宜采用预应力锚杆。
7.3.18 拱腰以上部位设置的局部预应力锚杆应按承担全部不稳定岩块的重力设计,单根锚杆的拉力设计值应按本规范第4.6.6条的规定计算,锚杆的筋体截面积与锚固段长度、直径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6节的有关规定。
7.3.19 采用预应力锚杆抵抗拱腰以下及边墙部位的不稳定局部危岩的稳定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2.3条的规定。
7.3.20 抵抗拱腰以下局部不稳定块体的预应力锚杆自由段应穿过滑移面不小于1.5m,锚杆杆体截面与锚固段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6节的有关规定。
7.3.21 喷射混凝土和安放构造钢筋网的喷射混凝土层对局部不稳定岩块的抗冲切承载力可按下式估算:
[7.3.21]
式中:G——不稳定岩块重量(kN); ft——喷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h0——喷层有效厚度(mm); um——不稳定岩块出露面的周边长度(mm); K——安全系数,取1.1~1.3。
7.4 特殊条件下的锚喷支护设计
Ⅰ 浅埋土质隧道的锚喷支护设计
7.4.1 浅埋土质隧道支护设计,应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地面环境、埋深及开挖断面形状、尺寸等因素,选用钢架-配筋喷射混凝土支护或其与混凝土内衬相结合的复合支护,并应设仰拱。
7.4.2 开挖跨度小于8m的浅埋土质隧道支护类型及参数应按表7.4.2初步选用,施工过程中通过监控量测进行修正。开挖跨度大于8m或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复杂的浅埋土质隧道,则还应按松散压力与形变压力分别计算确定支护参数。
表7.4.2 浅埋土质隧道锚喷支护类型与参数
注:1 地层稳定,埋设浅的隧道支护参数取上限。 2 地层稳定差,埋设较深的隧道支护参数取下限。
7.4.3 采用理论验算浅埋土质隧道锚喷支护参数时,其验算荷载应包含:结构自重、土层压力、水压力、浮力、地面车辆荷载、施工荷载、温度变化影响和地震力等。
7.4.4 地层稳定差的浅埋土质隧道,宜采用土层预注浆、超前小导管注浆、开挖面超前深层注浆及长管棚和管幕等地层预加固方法。
7.4.5 对于厚层淤泥质黏土或含水厚层粉细砂层等特殊地层或覆土厚度小于1倍洞径的浅埋土质隧道,应通过专项论证或现场试验确定支护类型与参数,或改为明挖法设计。
Ⅱ 塑流变岩体中隧洞锚喷支护设计
7.4.6 开挖后出现持续变形且变形量大的塑流变岩体中的隧洞,宜采用圆形、椭圆形等曲线形断面。隧洞断面的长轴宜与垂直于洞轴线平面内的较大主应力方向相一致,设计断面尺寸应预留围岩变形量。
7.4.7 塑流变岩体中的隧洞锚喷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洞周边宜采用分期实施的全封闭支护结构; 2 初期支护宜采用具有韧高、适应变形能力强的锚杆和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联合支护,或增设可缩钢架支护; 3 隧洞底板可采用钢筋混凝土仰拱或锚杆——钢筋混凝土支护封闭; 4 采用以监控量测、信息反馈为主的动态设计,根据围岩变形趋向,调整锚喷支护参数,并确定后期支护的类型、参数与施作时机; 5 后期支护施作时机应符合本规范第7.3.9条的规定,后期支护可采用锚喷支护或混凝土衬砌; 6 自稳能力差的塑流变岩体中的隧道,宜采用超前锚杆和喷射混凝土封闭端部工作面等方法予以加固。
Ⅲ 水工隧洞锚喷支护设计
7.4.8 Ⅰ、Ⅱ、Ⅲ级围岩中的水工隧洞的锚喷支护,在满足围岩稳定要求且符合下列三条件之一时,可作为最终永久支护。 1 围岩经过处理基本不透水,或外水压力高于内水压力,不会发生内水外渗; 2 水工隧洞内水长期外渗不会危及岩体和山坡稳定,也不会危及邻近建筑物或造成环境破坏; 3 内水外渗的水量损失可忽略不计。
7.4.9 水工隧洞锚喷支护的设计,宜按工程类比法选择支护参数。对于1级或直径(跨度)大于10m的水工隧洞,尚应辅以数值法、块体极限平衡法等理论验算和监控量测。
7.4.10 锚喷水工隧洞在其浅水放空时,应复核在外水压力作用下的隧洞稳定。
7.4.11 锚喷水工隧洞过水断面尺寸应按与水工隧洞混凝土衬砌过水断面水头损失相等的原则确定。水工隧洞水头损失计算中的糙率系数n值,应按隧洞水力特、洞壁平均起伏差和底板混凝土情况分析确定,隧洞喷层平均起伏差不应超过20cm。一般情况下喷层糙率系数可按表7.4.11选用。
表7.4.11 锚喷隧洞糙率n值
序号
水道表面情况
综合糙率
1
光面爆破法
0.025
2
普通钻爆法
0.030
注:现浇混凝土底板的锚喷隧洞应计算综合糙率值。
7.4.12 采用锚喷支护的永久过水隧洞允许的水流流速不宜超过8m/s;临时过水隧洞允许的水流流速不宜超过12m/s。经论证超过上述规定流速的锚喷支护隧洞,应采取有效的防空蚀抗冲磨措施。
7.4.13 水工隧洞的锚喷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喷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挂网喷混凝土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 2 隧洞的底板宜采用厚度不小于200mm的现浇混凝土,并应做好现浇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的接缝处理; 3 隧洞的洞口段应采取加强支护措施。锚喷支护隧洞的末端,应设置集石坑。
Ⅳ 受采动影响的锚喷支护设计
7.4.14 受采动影响的回采巷道、采区集中巷道、运输巷道及各类洞室工程,宜采用低预应力锚杆或其与喷射混凝土相结合的支护。
7.4.15 受采动影响的巷道锚喷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喷支护类型和参数设计,可根据动压影响程度,围岩地质、巷道跨度、巷道服务年限及生产条件等因素,用工程类比法或结合理论计算分析确定。 2 采用锚杆支护时,宜同时结合采用金属网、钢带、钢带-金属网等防护构造。采用锚喷支护时,宜优先采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支护。 3 受采动影响严重,并能引起围岩较大变形的巷道宜采用锚喷与围岩注浆或锚喷与可缩钢支架等联合支护型式。 4 受采动影响的巷道,应及时实施采动应力、围岩变形与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的监测,根据监测数据与岩层地质条件变化,评估支护型式与参数的适应。若有问题,则应调整支护型式与参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