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抗渗等级s6与p6_抗渗等级s6与p6的区别
锚杆,混凝土,锚固抗渗等级s6与p6_抗渗等级s6与p6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Ⅴ 易发生岩爆的高地应力岩体中隧洞的锚喷支护设计
7.4.16 位于易发生岩爆的高地应力岩体中隧洞开挖后,应立即采用能主动加固围岩和有效控制围岩应力释放的锚喷支护。
7.4.17 易发生岩爆的高地应力岩体中隧洞的锚喷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初期支护宜选用胀壳式中空锚杆、水胀式锚杆、树脂锚杆、喷射钢纤维混凝土、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支护型式。锚杆应适当加密加长,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50mm,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残余抗弯强度不宜小于4.0MPa; 2 后期支护设计宜采用全长粘结型锚杆与预应力锚杆相结合的支护体系。锚杆的长度及拉力标准值应大于中、低地应力隧洞的常规取值。预应力锚杆的锁定荷载宜为拉力设计值的0.6倍~0.8倍。 3 监测锚杆拉力变化的锚杆量不应少于锚杆总量的10%。
7.5 施 工
7.5.1 隧洞洞室的开挖应有利于充分保护围岩的完整,减小对围岩的扰动与破坏。分期开挖应减少洞室之间相互干扰和扰动。
7.5.2 隧洞洞室开挖方案应与锚喷支护方式协调配套,锚喷支护施工,应采用有利于缩小岩体裸露面积和缩短岩体裸露时间的施工程序和方法。
7.5.3 隧洞洞室设计轮廓面的开挖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主要钻爆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并按施工中的爆破效果及时优化调整。
7.5.4 对下列情况的隧洞洞室开挖与锚喷支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土体及不良地质地段或Ⅳ级~Ⅴ级围岩中的隧洞洞室,开挖前宜采用必要的“超前灌浆”和“超前支护”措施,开挖时应采用“短进尺、强支护”和边挖边护的方法施工; 2 地下水出露较丰的地层中开挖隧洞洞室,事先应做好地下水整治工作。
7.5.5 大型洞室(群)的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的方法,分层开挖高宜为6m~8m,不宜超过10m;对于高地应力区,应减少台阶的开挖高度; 2 顶部开挖宜采用先导洞后扩挖的方法,导洞的位置及尺寸可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确定,导洞开挖后应立即施作锚喷支护; 3 中、下部岩体宜采用分层开挖,两侧预裂、中间拉槽的开挖爆破方式; 4 当采用上下或两侧结合、中间预留岩埂的开挖方式时,应先做好上下或两侧已开挖部位围岩的锚喷支护措施,然后对预留岩埂采用分段边挖边支护的开挖方式,应避免岩埂应力集中释放导致洞室失稳或位移突变; 5 平行布置的洞室,应按在时空上错开的原则开挖,采用对穿锚固时,相邻洞室的错开步距应有利于对穿锚固的及时施工; 6 洞室交叉部位宜采用“小洞贯大洞,先洞后墙”的开挖方式。
7.5.6 隧洞洞室开挖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爆破对已开挖洞室围岩和锚喷支护结构的震动损坏,其质点安全震动速度应经现场试验确定并予以控制。
8 边坡锚固8.1 一般规定
8.1.1 根据边坡工程要求、地质条件、边坡特点、规模、形状、变形破坏特征及施工条件,可采用预应力锚杆或其与非预应力锚杆、支护桩、挡墙、喷射混凝土等相结合的型式维护边坡稳定。
8.1.2 边坡锚固工程设计应首先确定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岩质边坡结构分类和边坡安全等级。滑动破坏型岩质边坡结构分类应符合表8.1.2-1的规定,边坡安全等级应符合表8.1.2-2的规定。
表8.1.2-1 滑动破坏型岩质边坡岩体结构分类
注:1 本分类按定与定量指标分级有差别时,一般应以低者为准。 2 层状岩体可按单层厚度划分:厚层:大于0.5m;中厚层:0.1m~0.5m;薄层:小于0.1m。 3 当地下水丰富时,Ⅲ1或Ⅲ2类山体结构可视具体情况降低一档,为Ⅲ2或Ⅳ1类。 4 主体为强风化岩的边坡可划为Ⅳ2类岩体。
表8.1.2-2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注:1 一个边坡的各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 2 复杂重要边坡,可通过专门研究论证确定安全等级。
8.1.3 边坡锚固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应掌握分析边坡开挖全过程中所揭示的岩土地质状况及边坡监测反馈的信息资料,当发现有与原设计不符的不良地质或变形异常情况,应对原设计进行复核、修改和补充。
8.1.4 边坡锚固工程应设置完善的地表防水、截水和排水系统,当地下水位高或有特殊要求时,还应设置地下排水系统。
8.1.5 边坡锚固支护设计应对支护施作时机及施作程序作出规定,支护施工应遵循分级分区实施的原则,随开挖随锚喷,最大限度地缩小开挖面的裸露面积和裸露时间。
8.2 边坡锚固设计
8.2.1 锚固边坡的稳定计算可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重要或复杂边坡的锚固设计计算则宜同时采用极限平衡法与数值极限分析法。
8.2.2 不同破坏形式的锚固边坡的稳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可能产生圆弧滑动的锚固边坡,宜采用简化毕肖普法、摩根斯坦-普赖斯法或简布法计算,也可采用瑞典法计算; 2 对可能产生直线滑动的锚固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面解析法计算; 3 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锚固边坡,宜采用传递系数隐式解法、摩根斯坦-普赖斯法或萨玛法计算; 4 对岩体结构复杂的锚固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进行分析。
8.2.3 沿结构面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岩质边坡被锚固时,锚固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图8.2.3)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di——第i根预应力锚杆受拉承载力设计值(kN); G——边坡岩体自重(kN); N——垂直滑动结构面的反力(kN); S——滑动结构面上的摩擦力(kN); c——边坡岩体结构面的粘聚力标准值(kPa); φ——边坡岩体结构面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A——边坡岩体结构面面积(m2); β——岩体结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θ——预应力锚杆的倾角(°); n——预应力锚杆的根数。
图8.2.3 锚固沿结构面产生平面滑动的岩质边坡的稳定分析简图
8.2.4 对可能产生圆弧滑动的锚固边坡,采用瑞典条分法计算边坡稳定时,可按本规范第F.0.1条计算锚固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8.2.5 采用预应力锚杆锚固的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应按边坡安全等级及边坡工作状况确定。锚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可按表8.2.5的规定取值。
表8.2.5 锚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8.2.6 用于锚固边坡稳定分析的岩土体力学参数应由地质勘察报告给出。边坡岩体力学参数与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宜采用直接试验、工程类比以及反算分析等方法综合确定。当试验资料不足时,岩体结构面抗剪峰值强度可按本规范表E.0.2取值。
8.2.7 边坡预应力锚杆的筋体截面、锚固体长度、直径应按本规范第4.6节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
8.2.8 开挖高度较大并具有一定放坡条件的边坡锚固工程,宜采用多级台阶放坡开挖设计,各台阶高度宜为6m~15m,设计的开挖坡率宜根据经验或按表8.2.8的要求初步确定,然后按对各级边坡及整体边坡的稳定验算结果最终确定。
表8.2.8 开挖边坡的坡率
8.2.9 边坡预应力锚杆传力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层为土层或软弱破碎岩体的边坡,宜采用框架格构型钢筋混凝土传力结构; 2 Ⅰ、Ⅱ类及完整好的Ⅲ类岩体宜采用墩座或地梁型钢筋混凝土传力结构; 3 钢筋混凝土传力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韧和耐久,其结构尺寸与配筋设计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有关规定执行; 4 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预制的传力结构。传力结构的设计尚应满足与坡面接触紧密,传力均匀,以及构件预留孔与坡体钻孔轴线一致等要求; 5 传力结构与坡面的结合部位,应有完善的防、排水构造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