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挂一漏万是什么意思_挂一漏万是什么意思解释
梅兰芳,守旧,大展挂一漏万是什么意思_挂一漏万是什么意思解释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鸽哨和螺钿木匣之二
总之,梅兰芳的生活情趣、文人雅兴,于展览中可见一斑。又如集邮册,居家装饰用的乐器小模型,木制照相架,法国袖珍老式家庭用摄影机;再如蓝色玛瑙小石章料,“山水清音”古墨,长方形青山砚台……在在体现出典雅情致,可谓生活无处不艺术。连梅兰芳用的贺年片和请帖,都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专门设计。《缀玉轩收藏书画目录》仅展出了封面,隔着玻璃柜子,却令我有翻开的冲动,欲一窥其中究竟著录了哪些好宝贝也。
梅兰芳特制的贺年片和请帖
“四大名旦”的形成:现代传媒与制造话题“四大名旦”众口流传,但其形成实是有契机、有过程的。这方面的史料,展览的虽不甚多,却很精要,颇能反映这一过程。譬如,早在1917年,梅兰芳就在《顺天时报》的“菊选”中得到了“剧界大王”的头衔,已然在“后谭鑫培时代”奠定了江湖地位。到1927年,《顺天时报》又玩新花样,发起“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艳秋、徐碧云)投票,这其实是“四大名旦”的发端。但当时是有不同声音的,《黄报》的《五伶夺魁之内幕》就反映出有舆论对此票选的尖锐质疑。《顺天时报》两次菊选的背后,都是日人辻听花。不得不说,他很懂现代传媒,长于制造话题。我在一些梅兰芳与友人的大合影中,也看到了辻听花的身影。再到1930年,上海《戏剧月刊》举办“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征文,收到七十余篇投稿,而苏少卿、张肖伧等剧评家的文章论梅、程、尚、荀,相对公允客观,已经意味着“四大名旦”的说法瓜熟蒂落、基本确立了。
“四大名旦”相关展品等
展览中的文字,简洁省净,特别的设计是搭配了梅兰芳的自述,娓娓道来,更有感染力。譬如蓄须明志一节,摘录了梅抗战胜利后的《登台杂感》一文:“对于一个演戏的人,尤其像我这样年龄的,八年的空白在生命史上是一宗怎样大的损失,这损失是永远无法补偿的。在过去这一段漫长的岁月中,我心如止水,留上胡子,咬紧牙关,平静而沉闷地生活着……”我想,这样的文字,是直指人心的,也是感同身受的。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保持了类似中国传统士人的气节和风骨。这对一个艺人而言,尤为不易!梅兰芳八年忠贞,国士无双。
“蓄须明志”板块一角
壶天幻境:从容筹划展梅华
这次展览的学术、观赏、精粹、新颖,都是非常突出的。周密策划、系统展示、立体呈现的背后,更是凝聚了众多学者、设计者和工作人员的心血。
我认为展览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组合拳”,即通过多种类型的藏品展示某一小专题,实现多方位的动态立体呈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现场,故效果颇佳,亮点迭出。展览的几大项基本素材,是老照片、老戏单、老唱片等文献史料,外加梅氏戏服、塑像、道具、手稿、证书等的轮番配合,立体鲜活,古意与新意兼备,基本勾勒出梅兰芳一生的演剧生涯。譬如,梅第一次赴上海演出,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何呈现?展出了梅彼时与丹桂第一台签订的合同原件,其中言明:每月包银一千八百元,管接管送、管住伙食……再辅以梅其间第一次唱大轴戏《穆柯寨》的老戏单、穆桂英剧照,还有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靠旗(梅此前不演扎靠戏,《穆柯寨》是“钻锅”,即现学现演,竟获极大成功),就令参观者触摸到了梅首次沪上演剧的脉搏。
名剧《西施》展品
在梅氏名剧板块,《霸王别姬》展出了剑舞剧照、手绘舞谱、老戏单,辅以新颖美观的虞姬戏服(鱼鳞甲、如意冠),栩栩如生。《西施》则有老剧照(包括西施人物照和佾舞照)、老戏单,外加京二胡实物(说明排演《西施》首次采用京二胡,成为改革京剧音乐的一大发明),还有已经数码化、随时可以放送的老唱片音响,让观者看到实物、视听兼收,立体感知。
梅氏存世的老戏单极夥,但展出的,并不以量取胜,而多是经过精挑细选、富有纪念意义的,譬如宣统二年国丧期间的说白清唱义务戏戏单,梅兰芳在前三出之后,与谢宝云合演《母女会》,此时可算“小荷才露尖尖角”。这是梅存世最早的几张戏单之一了。
宣统二年说白清唱戏单
此次展出的手稿颇多,都属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如梅氏《游美后的感想——为祝〈大公报〉一万号所作》,就为新旧两版《梅兰芳全集》所未收,是一篇重要佚文。
得未曾有的大展:梅兰芳的历史新坐标
此文挂一漏万,大展中的梅氏访日、访美、访苏及民间外交,还有热心公益义演、昆曲等小专题的文物史料皆富赡可观,限于篇幅,未及详谈。展览中涉及海外的展品,亦引人入胜,如印度文豪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印度大画家难达婆薮绘制的《洛神》巨幅油画、日本名雕塑家朝仓文夫制作的梅氏半身铜塑像,都予人深刻印象。还有一薄册,引起我的注意,即《梅兰芳博士游英演出计划书》,原来梅氏还有赴英演剧的筹划。可惜因时局等综合原因,未克实现。不然,在访日、访美、访苏之外,又添欧洲矣。
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
宋代王炎有诗云:“蓝田美玉骊龙珠,天马之驹丹凤雏。平生眼底未曾见,物以希有为珍奇。”(《留献之初得孙》)这次的梅兰芳大展,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应是“平生眼底未曾见”。一个艺术家的展览,可以办得如此“高标跨苍穹”,细数古今,恐怕只有梅兰芳等“二三子”。早年的梅党中坚赵叔雍在梅去世后撰《世界艺人梅兰芳评传》以为纪念,文章有云:“剧艺大师梅兰芳先生,不幸地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人物,但艺术是永恒的。试看屈原的《离骚》,李白的古风,顾恺之的《仕女图》,王维的《辋川图》……哪一种不是过了成千上百年,还是人们心目中所念念不能忘记的名作。”我以为,“世界艺人”是颇有见地的新提法。如果让我概括辛丑末、壬寅初的这个梅兰芳大展,我想用:世界艺人梅兰芳及其朋友圈。恰如其分乎?
朝仓文夫制作的铜塑像
我曾经研究过梅兰芳逝世一周年时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的“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参拙文《苦学、革新与红专——关于梅兰芳逝世后的首次大型纪念展》),六十年前的那次纪念展规格高,展品富,影响大,被人津津乐道。但不必讳言,1962年的展览,时代感和局限也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政治色彩略显浓重。梅兰芳的系列海外演出,标志着京剧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武英殿梅展,对梅的国外演出介绍是有主次之分的,用意突出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而日本、美国的部分则相对简略,比例显得失调。又如梅兰芳访美期间,被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和波莫纳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这原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故宫的展览对此只字不提,显然是有意的遮蔽……凡此种种,在2022年新春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上,都被处理得更周到、更全面、更得体了。风雨一甲子,梅华开新篇。六十年后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在规模、展品、观赏形式、整体效果上,已经超越了历次的梅兰芳专题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也成为新中国艺术家大展中得未曾有的“这一个”。梁启超赞谭鑫培是“四海一人”,名副其实;而梅兰芳则是“四海弥天缀玉轩”(李释戡句),除四海之广大,更有弥天之浩淼,其功业和影响力,在戏曲史、艺术史上无与伦比。青史标格,方能成就。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出版一本精美的展览图录,为大展留下历史印痕。
上一篇:鸳笔画(源笔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