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鸳笔画(源笔画)
风油精,水印,印谱鸳笔画(源笔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鸳笔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鸳笔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这套课程的第三课,主要解决临、摹的问题。
因为这套课程是依照来楚生先生的《然犀室印学心印》为线索整理的一套课程,就有朋友问“然犀室”的来历,我们先说点题外话:
“然犀”是来楚生先生使用最多,用的时期最长的一个名号,来楚生先生生于1903年,故于1975年,是吴昌硕之后,中国篆刻史最重要的篆刻家之一,他的名号很多,“然犀”这个名号大约起始于1945年,我们知道,那一年的大背景是抗战结束,解放战争开始,战乱是大环境,对于他自己来说,则是连丧妻、女、岳母,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顿,于是,他忍不住气愤地说:“我大概是碰到鬼了”,之后,他想到温峤燃烧犀角驱除妖邪的故事:“(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怪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晋书.温峤传》)于是从这一年开始,他给自己起了“然犀”的名号,据《说文解字》,燃是然的俗字,含义很明显,希望通过这个办法,赶走厄运,其实,他的后半生都是在厄运中度过的,这或许也是他艺术上有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厄运本就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来楚生的画和他的“鸳湖冷月”印)
转回正题,今天说临、摹,这是《然犀室印学心印》的第三节,老办法,还是结合来先生的文字,做一些说明,来先生原文以加粗标出。
一、初学者遇到的难题
篆、刻是两回事,前面已经提过,所以学习篆刻,须从书、刻两方面入手,先学书而后习刻,书较刻尤难,刻虽较易,但也与学书一样,须经过一番学习过程,首先是临,其次是摹,临摹到家,然后才可谈创作。篆和刻本来就是两回事,这个问题在第一节课时已经讲清楚了,所以,要学习篆刻,必然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书法,一是奏刀镌刻。要先学书法后学镌刻。这是邓石如“印从书出”以后几乎所有印人都必须遵从的创作模式。就是书法写好了,再转篆刻。这两条中,书法相对较难一些,而刻字稍微容易一些。
这里有个较初级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下。篆刻学习,最初级的创作,基本走的是“印中求印”的创模式,即从《古玺文编》、《秦印文字汇编》、《缪篆分韵》、《汉印分韵》、《汉印文字徵》这样的集字字典里查找出需要入印的文字在古印中的篆法,然后一个一个的挑出来,集中到一个印面中来,再加以章法上的处理,最后镌刻出来,构成一方印,这个创作过程其实也是完整的,其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有这几样:
(常用的集字字典封面)
1、需要刻的字,这些集字书里没有,因为汉字是发展的,战国印、秦、汉印里没有出现过的字还有很多,这些后起字,往往查不到现成的写法,或者以异体字代替,或者自己生生创造出一个篆法来应付,进而融合进一方印中,这中间就存在一个融合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创作往往是失败的。或者是字形不对,或者根本就是错字,因为汉字发展中有很多演化,古今字差异很容易造成错字;
(常用的大全类的篆刻字典)
2、需要刻的字,集字书里没有,于是借助相应的《篆刻字典》,这些字典的好处是,几乎用到的汉字都有,但却不是同一个人的风格,从赵之谦印里拿一个字,从吴昌硕印里拿一个字,再到邓散木的印里拿一个字,想创作成功,极不容易;或者即便是同一个的的风格的版本(有这样的字典),这种风格也不是创作人的风格,而是出字典人的篆书,新人往往无法变化,刻出来的印,当然谈不上成功,因为新人不理解这个字的写法。
新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因为新人自己的书法不到家,只能查现成的字,或者查成功印家的字。但随着篆刻学习的深入,一个想把篆刻学好的印人,一定要在书法上下足功夫,遇到任何字,脑子里都装有这些字,并且知道它的异体字写法,不同的写法所应用的场合,在不同的空间里如何变化等,随机应变,这样创作成功的可能会大得多。
二、临刻的样本选择
临是临刻秦、汉古印以及历朝人印,首先是秦、汉古印,因为秦、汉印是印的模范,后世都以为法,初学刻者,应以此作基础,其次到历朝人印,因为历朝名刻,都是根据秦、汉而创出自己面貌的,通过临刻,为将来创作作基础,二者都须做到。这一节谈的是临摹样本的选择问题,临印应当从秦汉印开始,后面所说的“历朝人印”,当然还是要了解篆刻史,从中选择有代表意义的篆刻名家的代表作品。秦汉印是法则,是标准,名家印是从秦汉印出发,再加以自己的理解创出自己面貌的。打好这些基础,将来的创作就有了相应的基础。
前一段时间曾经整理过汉印的作业100方,今天放12方,视作汉印临写样本,具体如图:
(前6方汉印作业)
(6-12方汉印作业)
如果需要全部的汉印作业,请搜《说好的汉印作业来了,第一个100方汉印作业》一文,后续的汉印作业也请在序列文章里查询。相关的名家印依照篆刻史顺序,精选赵孟頫、吾衍、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程邃、西泠八家(丁敬等)、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王福庵,依次临下来,略略选一些列出来,如图:
(文彭的作品)
(何震的作品)
(苏宣的作品)
(汪关的作品)
(朱简的作品)
(程邃的作品)
(丁敬的作品)
(邓石如的作品)
(吴让之作品)
(赵之谦的作品)
(吴昌硕作品)
(黄士陵作品)
(齐白石作品)
当然,入古是为了出新,既要在临摹中继承传统,又要在临摹中找到自己,这中间又有一个兼通和偏师的问题,遍临各家是为了兼通,偏师一家是为了深挖细掘。最终大部分初学者会从晚清名家的风格中找到适合自家审美的印风,并深入研究,最终走向创作之路。
三、临摹的方法
1、描稿
印面须与拟临印的印面大小相等,用拷贝纸把拟临印详细影摹下来,复写于石上照刻,不在形似,要能得其神韵。摹是以内容文字与欲摹印相似,或仅有数字相同,而摹拟之。通过反复临摹,则古印法度,历朝人技巧,都已了解,以古印、历朝人印之长,融会贯通,才可创出自己的面貌。
初学者临摹,最初遇到的是摹写印稿和上石的问题。大致的摹写印稿的方法是用透明度较好的拷贝纸,蒙在印谱上,为了避免印谱污损,可以在印谱上蒙上一层薄薄的塑料膜,然后用浓墨、小笔一丝不苟地依样勾描,要求与原作形神相似,并力求准确,只有描摹准确,刻时才能达到要求。覆纸时可以用夹子夹住印谱与拷贝纸,或者在拷贝纸与印谱之间的空白处点几点胶水,将拷贝纸略微固定,以防临摹时拷贝纸移动。
根据印谱的朱、白、粗、细的不同,描摹又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1)双勾法。适合笔画粗壮的白文印,用细毛笔依原作印文的外侧依线勾描,线要细,要匀,原印的边栏及笔画的残破、粘连处要原样勾描出来。如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