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彝怎么写)-倚怎么写
文字,符号,彝族(彝怎么写)-倚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夏的文字不在彝,在巴蜀!
弄不好蜀是夏-东夷人祭祀集团,巴人是军队系统。
从贾湖的龟甲上的目字,阴山到连云港大眼睛的岩画,再到甲骨文蜀字的大眼睛,再到三星堆的纵目之人,在联系到苏阜屯大眼睛的青铜钺,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大眼睛人的面具,都显示出夏-东夷人对眼睛的崇拜,这是一种信仰。
咱们脑洞再开大一点:强调放大眼睛为祥瑞,是东夷的观念。
“舜帝因为有双瞳子,所以叫重华;仓颉造字,有四目;项羽也是重瞳子;”双瞳子是伟人的象征,三星堆纵目之人必为圣贤,是一代蜀王的造像。
巴,蒙古语bar老虎的意思,虎师,虎贲,一直就是军队的称谓。巴蜀就是以虎崇拜而著称。为什么用蒙古语来解释,我后面中国语言变迁中说明。
也就是夏文字类同于巴蜀文字,夏语言也类同于巴蜀语言。
b夏语言
夏语言作为标准语在中原流行了很长时间。《论语述而十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雅言,雅,正也,雅言,正言也。”
这里所说的雅言就是夏言。
“雅”、“夏”古代互通的佐证很多:
《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
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
《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
《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什么是雅呢?
《说文解字》:【卷四】【隹部】雅,楚烏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謂之雅。从隹牙聲。五下切。又,烏加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别作鴉,非是。
良渚神鸟登坛图像
说白了,夏言,鸟语。这绝对是藏缅式的南方语言。
语言学家原来认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汉语和蒙古语有更强的相关,二者同源词汇达到惊人的94%。提出汉蒙语系的理论。根据地名和人名研究,众多操通古斯语言北方诸族都是由中原出走的。越来越多的人猜测在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一个通古斯语言占优势的时期,后来才被单音节有语调缅藏式的语言代替,成为现在的样子。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还得追溯到远古时期。
现代智人分两次进入中国,第一批是操通古斯语系的族群在北方,第二次进入的族群在南方,被认为是藏缅语族。后来的人群迫使先进入的人群不断向北扩散,以至于有的人群从西伯利亚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如果以极简单的图示表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大概就是上图。南方语族发展了稻作农业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城市。湖南澧县城头山。
城头山
中国新石器时期主要城市分布
令人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并不是后来中国城市独特的方形,而是圆形城市。城头山就在上图中间最下方。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稻田和稻作农业的证据。城市里人群已经有贵贱之别,有了刻画符号,相当规整抽象,使用在陶器和饰物上。以我的观点,这种符号应当是超越了图画文字阶段,已经从图像变为抽象符号了,理论上具备了水书幼年文字的水平。有了城市,有了阶级,有了文字,这里应当是中国文明的起点。
是农业革命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由于水稻种植产量大,生长周期短,因而南方具有了相对于旱作农业的优势,所以,稻作农业和文字随着移民,向北推进到贾湖,这里出现了著名的贾湖刻符。
BC8000
河南是南北农业交汇区,黍粟与水稻都可以利用山地,水田同时种植,因而在种植面积上可以扩大而不冲突,在产量上较少受气候影响,因而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后来中国文化的中心逐渐集中在了南北农作物的混种区,800毫米降水线,秦岭-淮河一线,所以淮河流域文明最先发展起来。
随后文化继续扩散,向东南到安徽双墩,向西南到大溪柳林溪,再后来向北扩展到仰韶,向东扩展到大汶口,再扩展到良渚。
在这个过程中,说藏缅语族,不断扩展,通古斯系语族不断向北退缩,留下来的人群,通过混血,使得语言也出现混合。从来没有纯粹的语言。还记得河南的具茨山吗?是蒙古语修道之山。黄帝铸九鼎的传说也是发生在河南的。猜猜看,中国第一个用鼎的文明,是哪儿个?就是裴李岗,也就是贾湖。
裴李岗文化陶鼎
传说和地名总是可以带给我们很多远古信息。在具茨山,我们得到的信息就是:远古时期,有一群说通古斯语言的人曾经在此居住,给此山命名。他们说的词汇至今还存在于蒙古语中。
aBC6000-BC5000
文字发展分布图(一)贾湖和双墩
b.BC4000-BC3000
文字发展分布图(二)仰韶-大溪-崧泽
但文明发展此消彼长,BC5400年前北方红山文化异军突起,并开始向南扩张。
从基因图上可以明显看出代表红山文化的C3-S南下,与中原的O系在黄河下游相遇,也就是桑干河-大汶口一线。大汶口文化中的玉石文化明显受到了红山的影响,大汶口人是O系+C3-S的混血部落,东夷的祖先语言是通古斯系语言和藏缅式语言的混合。那到底以谁为主呢?以藏缅式语言为主。
原因是大溪文化最先进入父系社会在大溪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小河沿文化都出现了夫妻合葬墓,标志着小家,即父系社会的确立。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大溪(BC4400-BC3300-东)大汶口(BC4200-BC500)-小河沿(BC3000-BC2500),传播次序明显。结婚,成家立业也是南方文化!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语言与Y染色体有强相关!也就是孩子说话随父亲,这是一个父系社会生活方式的结果。
“人群的遗传模式常会被其居住习俗和生存方式等社会文化因素所影响。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些文化烙印,例如从父居的群体之间应表现出族群关系与父系的Y染色体较强的关联而不是与母系的线粒体。东亚的语言确实与父系的Y染色体和整个基因组多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但不与母系线粒体相关。例如,Y染色体单倍群O3-M134与汉藏语系人群相关,O2-M95与南亚语系相关。”(从Y染色体解析东亚人群历史,王传超,李辉,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载于Investigative Genetics, 2013, 4(1):11, 王传超 译。)
大溪文化夫妻合葬墓
所以大汶口人说彝--蒙混合语言。那时候还没有汉族,也没有藏族。当然,也没有彝族,蒙古族,存在的是这些民族的祖先。这种混合语言,是一种单音节有声调的语言,夹杂有通古斯语言词汇的语言。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红山与仰韶在桑干河接触的地区。同样仰韶部落在其文化晚期也有了夫妻合葬墓,率先进入父系社会,所以两支部落相遇时,也是混血出以南方语言为主的族群。中国的语言格局大体就是这么形成的。
苏秉琦提出的仰韶语红山的交汇,诞生华夏。这实际上是先商文化的诞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