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刹帝利怎么读 刹帝利怎么读拼音
支那,印度,中国刹帝利怎么读 刹帝利怎么读拼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3)诸夏转音说。康有为(1858-1927)认为,昆仑与印度相邻,则诸夏之名在三代时当已传入印度。从语音来说,支、诸同齿音为双声,那、华同喉音为叠韵,故推测支那即诸华之音转,诸华为诸夏之音转。[31]
(24)中国说。谭世宝教授认为,Cīna是“中国”的译称,是经西域传至印度、波斯等国的转译词,并解释说:“Ci、Chi(支)等是‘中’字的首音部分的音译,而na(那)本是汉文与西域语文的国、族的意译再辗转为印度等文字的无意义的音译。”[32]
(25)姬说。此说是沈福伟先生在新版《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提出的观点。沈氏谓,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费尔瓦神丁颂辞中的Čini和古波斯文中的Činistan、Činastān是移居新疆和阗、叶尔羌、塔什库尔干等地周室后裔的自称,也就是“周”国或“姬”国的对音。[33]
(26)昌南说。李光荣先生认为:“China系汉语‘昌南’一词的音译,‘昌南’即昌南镇,是瓷都景德镇的旧称之一。……由于此地所产的瓷器早在名为昌南镇的时期就已驰名中外,因此西方人将这种瓷器称为CHINA(昌南),并进而以此来指称产瓷之国——中国。”[34]
(27)太岳说。关意权先生认为,《左传》、《史记》中的“太岳”合读转为“君”,其称指各部族及其联盟的总首领,可泛指中原或居住在中原的民族。从语音上讲,支古亦读“岐”,那古读“诺”,riurunuonu四音可互转,“太岳”和“支那”均可读成“岐诺”的音。晓、匣互转,支那(Taingak)可音转为“太岳”(Tayac)。[35]
(28)傣语“铜钱城”说。徐作生先生认为,梵语Cīna一词缘起于蜀身毒道上的支那城。支那最初的解释是“铜钱”,百越语族的傣语一般以La(na)为词缀,多为地名,则Kyi:na又可视为组合词,意即“铜钱城”。[36]
(29)傣语“腊城”说。云南学者李云鹏认为:“支那这个词最初起源于傣掸语,意为腊人之城。”今云南德宏盈江县有叫“支那”的地名,傣族学者管有成说:“在傣语中,‘支’的意思是城,‘那’的意思是‘腊人’。支那就是‘腊人之城’。” [37]
(30)长安说。王平文先生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提出西方国家是用一个国家的首都来表示这个国家。支那就是西方国家用来称呼唐都长安的译音,用音不用意 。此外,王氏还认为,支那产生于唐朝前期,“读成支那的是根据沿海地区的吴音,读China的是根据首都的发音。”[38]
(31)巴比伦语”月神“说。杜而未教授《凤麟龟龙考辨》认为,汉语的支那是指月亮,语源为巴比伦的月神Sin。[39]
(32)羌说。东汉刘平国龟兹石刻记有秦人狄虎贲、赵当卑、万羌、程阿羌等诸名,杨宪益教授认为这里的秦人即羌人。古代印度文献记载的支那在雪山以北,“‘支那’一名的原字实为‘羌’。此字或作‘秦’,惟为种族名,与秦朝无关。”[40]20世纪初,塔里木盆地出土了大量佉卢文资料,其中多有提及Cīna者。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Cīna人分布在塔里土盆地的且末到尼雅之间,多从事畜牧,其名姓(如阿罗耶沙、钵诃罗、色耶尼耶)均难译为汉名。根据这一材料,李志敏先生[41]和吴焯研究员[42]先后发表文章认为,佉卢文和梵文的Cīna可对译为“秦”,但与秦朝无关。其中,李志敏先生认为,这里的“秦人”是塔里木盆地的土著,吴焯研究员则认为是羌人。
刘平国龟兹石刻(清拓本)
(33)象雄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郭元兴先生将《山海经》、《穆天子传》和佛教文献、古代波斯文献等进行对勘,提出古代的支那大部在今西藏境内,并延伸至中亚瓦罕以南一带。龙西江研究员在此基础上提出,梵语文献中的古支那即青藏高原历史上的古象雄。[43]
(34)狼说。此说认为,丝物西传,必经匈奴人居地。匈奴视狼为祖先,与匈奴语同属阿尔泰语的蒙古语称为“赤那思”,支那之名即由此演变而来。[44]
三、Cīna词源的34种观点之商榷(一)“秦说”之商榷
上述诸说中,无疑秦说中的“秦国”说和“秦代”说影响力最大。
主张“秦代”说者,伯希和(P. Pelliot,1878-1945)堪为代表。[45]此说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梵文Cīna出现的年代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公元前221年, 但Cīna在公元前四世纪末的孔雀王朝作品《政事论》中已经出现。虽然伯希和等力图说明该书成书较晚,但更多的学者如英国史密斯(Vincent A.Smith,1848-1920)、德国雅各比(Hermann Jacobi,1850-1937)、美国劳费尔(B. Laufer,1874-1934)、印度夏斯特里(R. Shamasastry)和塔帕尔(R. thapar)以及中国学者季羡林(1911-2009)等均赞成该书是真正的孔雀王朝作品。[28]此外,伯希和文中提到的《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匈奴传》等所谓“秦人”材料过去曾被认为是论证“秦说”的最有力材料,如今随着塔里木盆地佉卢文书的出土和“羌说”观点的出现也使得“秦说”变得不再可靠。
秦时期全图(图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02》)
主张“秦国”说者,张星烺教授(1889-1951)可为代表。段渝教授对秦国说曾做深入地辨析,指出其说之误。张氏认为秦国之名西播靠的是商贾或者西北民族,然而中国史料告诉我们,秦国发展方向主要是自西向东,直到其统一六国,其西亦不过临洮。至于计翔翔等学者提到的传播秦名者或为匈奴,然而,匈奴西迁本在西汉武帝之际,故此说亦难立足。伯希和曾根据司马迁对张骞在大夏见到蜀布的记载提出印度最初是从滇缅道得到中国信息的,[45]而古蜀在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故又有饶宗颐教授等提出蜀布亦可称为“秦布”,认为秦之名可由蜀人经滇缅道传播至印度。段渝教授则指出,由蜀至印度,必经南中。而秦对于南中染指不深,政令不达、贸易不通,秦国声名何以能远扬于印度?并且,秦汉时期绝无“秦布”一名,而蜀布之名则享誉海内,二者是不能置换的。[28]
《政事论》把野蚕丝和出产于支那地的成捆蚕丝并列。“支那地”梵文作“cīnabhūm”,“成捆蚕丝”作“cīnapaṭṭā”,这说明作为名物的cīna确有蚕丝义。[20]此外,饶宗颐教授又指出,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和殷墟小屯、四川汉墓中均出现如束丝之形的符号,[46]这说明考古材料也可以支持cīna本义为丝的观点。然而,秦地非丝绸原产地,此为秦说之又一难解者。
成捆的蚕丝(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上面对“秦说”的分析可以看出,凡所持证据晚于公元前四世纪以及与“丝”义对立的观点都可以被排除,如茶说、瓷器说、昌南说、长安说、后秦说、粳说、苗语“水田”说、傣语“铜钱城”说、傣语“腊城”说、彝语“夜郎”说、巴比伦语“月神”说、狼说等。
(二)第一阶段六说之商榷
第一阶段之六说所出最早,但由于讨论者所据材料来源狭窄,故其论多失严谨。虽则如此,但亦间或有传袭此六说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稍作辨析。
首言“日出之地说”。此说实据”震旦“二字附会而得,而震旦与真旦、振旦等译称同例,本皆属Cīnasthāna音译,故其误至明。
上一篇:Dilili-嘀哩哩影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