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
舌尖,美食,食物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味人间晚上看了陈晓卿的《风味人间》,感触颇深,想说一说自己的观后感。说之前先说一说《舌尖上的中国》(此处的舌尖不包含舌尖3)。
之前也看过很多题材的纪录片,但我唯一下载下来且时不时温故而知新的却是这部美食纪录片,主要原因肯定是本身爱吃,对食物有与生俱来的喜爱,另一方面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以前纪录片没有给过的感觉。你不仅从中能发现美食,更能体会出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的半径化在扩大,城市的交融让每个个体自带的社会属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
所谓美食文化,包罗的是美食,诉说的是故事和情怀。通过对多元化食物的探索,更多的是探索深藏在心中的那些情愫。通过记录食物最初产地到最后食物完整放在观众面前的一系列程序,陈晓卿不仅仅在视觉味觉和听觉上能把你带起来,更是无疑能够在你我这种离家许久,偶尔乡愁泛滥的心上添加了一些催化剂。更多的高明之处在于让你在美食面前既能吞口水又能眼带泪花,也许是无意为之,总之打破了原来美食节目带给我们的固定思维,在此之前这种类型的节目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教学做饭模式上,直到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拍摄。
你看,第二季的第一集中说面食,不单单是说面食,用一碗面为引子探知到它的来处,与现代机械的轰隆隆相比,一种传统的麦客群体正渐渐消失,原先割麦人用一把镰刀走天下,现如今时代的发展,让古老群体已不复存在价值,毕竟在时间上和效率上,机械作业更能出产能,那么他们的何去何从也成了大众关心的话题,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触动。这是舌尖在美食外带给我们的思考,《风味人间》在《舌尖》原来的盛名之下,也是大刀阔斧的开辟出了一条新路,用原班人马和核心团队打造,叙事手法和舌尖同出一辙,再听那个配音和讲解,会豁然觉得,对了,就是这个感觉。本身《风味人间》也是属于舌尖系列,当然只是属于陈晓卿的舌尖系列(舌尖三的拍摄因为各种原因他没有参与其中,当时他是下定决心要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舌尖三给观众,所以现在把风味人间称之为陈晓卿的舌尖三)。但是风味人间和舌尖相比,还是有更多更深一层的东西,比如说从名字的转变可以知道这次的视野更加开阔,已经突破中国的地域范围,立足于整个世界,所以在摄制组的镜头下,你可以在一边等待东方火腿腌制成功的同时一边赞叹一下西班牙人制作火腿工艺的考究。一边是法国土豆奶酪的诱人香气,一边是中国黄土地上传承的古老土豆泥制作手法。在这种广泛的格局下,用全球视野审视美食,有种直呼过瘾的冲动。
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更多带有地域美食相互交融之后,人与人之间也通过食物来辨别彼此。风味人间的第一集主题是:穿越四季,跨越山海,采集风味。人们因文化而吸引,因美食而相依。从新疆库尔特的羔羊汤、手抓肉,哈萨克的熏马肉马肠,到草原的奶桶肉,从徽州火腿到西班牙火腿,从土豆奶酪到洋芋搅团,从蟹黄蟹膏到秃黄油。陈晓卿的掌控很是气定神闲,李立宏的讲解也很是冷静克制,不着一句煽情,只传达食物本身的面目,至于能不能能搅动大众的心是大众自己的事情。
以食物为载体,在其中传达怀旧,留恋,思乡等种种情感也是人类最安静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吃在唇齿,挂在心头。虽不说情,但处处有情,食物因为和人在一起才有更多的故事,第一集结尾47分钟的时候,台湾父子在洋流交汇处捕捉前来觅食的旗鱼,用镖枪捕鱼,是对大海最少伤害的一种捕获方式,但是对镖鱼手的技能却要求的更高,波浪滔滔的大海,摇摇晃晃的船体逆风行驶,镖鱼手与大海正在进行一场抗争,少年稳稳的站在船头,手拿镖枪,神色紧张,目光投向了更深远处的大海,他在等待那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等待那一瞬间的百发百中,眼见旗鱼,镖枪执起,然而第一次却因失误错失旗鱼,整个过程短短几分钟,效果却堪比大片的拍摄,不着一句旁白,让你我跟随着情景去沉浸去体会,明白食物和人生一样不容易。
每个采集食物的劳动者用坚韧和毅力以及岁月赋予的技巧来获得成功。这是片子传达出的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就像陈晓卿本人所言:赞美美食,不如赞美厨师,赞美厨师,不如赞美食材,赞美食材,不如赞美这片土地。
因为这片热土,所以人间才值得。
不排除趋同,不忘记多元。
环球同此凉热,边界逐渐模糊。
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
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
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看清自己。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