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草字头下面一个狄什么字)-草字头下面一个向去掉一撇
艺术,经验,概念(草字头下面一个狄什么字)-草字头下面一个向去掉一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总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艺术概念的“技艺时代”都只能从经验的解释才能进入它的历史,经验是解释“艺术即技艺”的一把良好钥匙。如果我们说艺术即是技能、技艺与技术的,那无异于就等于说艺术就是经验的。
(二)艺术概念的“美的艺术时代”
那么,进入到艺术概念的“美的艺术时代”,是不是艺术就脱离了经验之“俗”而超脱到了一个只有“美的”价值而不用经验、不用技艺的境地了呢?其实不然。在艺术概念的“美的艺术时代”,经验及其历久弥新的技能,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只能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1.“美的艺术”概念的出现
事实是,十八世纪四十年代(1747年),法国哲学家查尔斯·巴托用“美的艺术”重新定义了艺术概念,以取代用“技艺”定义艺术的已经流行上千年的旧概念。由于用“美的”来统一了艺术,那些曾经以技能被括进艺术领地的数学、天文学、语法、修辞,以及各种手工艺制作等等便都退出了艺术,新的艺术体系得以构成,它仅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诗歌与舞蹈,此外还加上两种相关的艺术,建筑与雄辩术,这个名单随后获得了公认,新的艺术观念被确定,艺术概念进入了“美的艺术时代”。由于革新了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共同基质,所谓“美”或“美的”成为新艺术的主要特征,那种用“技艺”来表征艺术的做法,被看成是一种导致非艺术的行为,“美的艺术”作为“真正的艺术”,从此与“非艺术”、“实用艺术”等建立了明确的分野,在此意义上那些实用艺术将不被看成是艺术。而所谓“美的艺术”,很多时侯也被直接称为“美术”,“美术”即“美的艺术”。有趣的是,西方近代艺术概念流传到中国之初,艺术也被称为“美术”,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现代的“艺术”概念才在话语实践中确定下来。
关于美的观念,自古希腊以来,柏拉图为真正的美确立了“理念”本质,它显现在具体现实中给人以协调、统一、均匀的形式。亚里士多德更注重美的形式感,艺术的摹仿则带给人以形式意味和完整。但总体上,艺术与美之间的联系,既不紧密,也不本质。
由巴托叫响了“美的艺术”,“美”从此作为艺术的统一特征。但巴托本人并未对“美”或“美的”观念作更多的阐发,而却下力气将“摹仿自然”或“对现实的摹仿”作为艺术的主要特征加以阐释,这里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巴托认为,艺术应摹仿美的自然和现实,美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不成问题的,所以重要的问题重要的特征是“摹仿”以及如何理解摹仿,你只要做好摹仿了,艺术自然就是“美的艺术”了。
然而,“美的艺术”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够流行并确立了新的艺术体制,就在于它说出了一个艺术的普遍的、主要的特征,即“美的艺术”,而不是“摹仿”或其它概念;就在于它在美的原则下去芜存精,使以美命名的“艺术”获得独立,蔚然大观。无论如何,巴托提出“美的艺术”,开辟了艺术新时代,既得力于西方哲学文化中悠久的对美的观念的经久不息的代代阐发的传统,更感应到了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弥漫于整个西方世界在科学启蒙思潮促进下一个崭新的美学学科的兴起。自此以后,艺术之学便被新兴的美学的探索与研究所笼罩,美学以研究“美的艺术”概念下的“艺术”为职志,美学也就是艺术哲学,而艺术学更以研究艺术之美为核心,到处充斥着审美之类的话语。
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美”的概念,尤其是如何在“艺术”中理解“美”的概念,成为这个时代的思考主题。而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在艺术概念的“美的艺术时代”,经验之维度是否会随同“技艺”概念的被压抑而消失掉?几乎同时,与巴托提出“美的艺术”概念前后仅相差几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便提出了“美学”概念,成为欧洲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来的Aesthetica,即美学,直译就是“感之学”。而“感”,则是经验主义理论的第一块基石。研究感觉感,就是研究经验。鲍姆嘉通说:“美学(美的艺术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知识的科学。”而什么是美?他认为:“美是感知识的完善”。
2.美学和审美经验介入之后的“艺术”概念
看来,由技艺的概念转换到美的概念,艺术概念的经验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这同样见诸于鲍姆嘉通著作中的“审美经验”概念。审美过程是一种经验现象。用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话说,“美到底是什么呢?美不是一个观念,也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存在于某些给我们感知的对象中的一种质。这些对象永远是特殊的。这是被感知的存在在被感知时和直接感受到的完满……首先,这是感的完善,……其次是某种完全蕴含在感中的意义。”杜夫海纳甚至将这样的“审美经验”看成是对人类具有哲学意义的现象,极具研究价值:“在审美经验中,如果说人类不是必然地完成他的使命,那么至少是最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地位: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
由于美学和审美经验的介入,艺术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深化,艺术经验被审美经验提升了水平,艺术不仅具有技术的经验,还展现出了哲学和审美的经验,从此与人类建立了更深层的更亲密的关系。我们注意到,艺术和美的密切的本质的联姻,正值欧洲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之时,因此经验主义哲学思潮为美学与艺术概念的革新提供了背景支持;在此背景下近代心理学的萌芽与世俗的现代社会理论的勃兴,也成为现代艺术与美学概念创新的基础。此后,尤其从十九世纪开始,艺术研究借助美学的翅膀,借助艺术的哲学探索,逐步地展开了极为广阔的经验视野,如在艺术心理感知觉经验、情感经验、欲望经验、无意识经验、意志与精神经验、表现力经验、形式经验、人际交往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语言符号经验等几乎人类社会与人生的所有层面,都突显了经验的价值和经验过程的透明度,艺术经验得到了从未有过的丰富而立体的建构,艺术概念因“美的艺术”而具有更加迷人的气质与魅力。而这气质与魅力全都有赖于经验的打开与丰厚(在审美经验层面的打开与丰厚),因为经验,只有经验,才是永恒的和迷人的。
3.中国现代艺术概念的确立
在中国,现代艺术概念,即“美的艺术”,在20世纪初由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自西方国家的学术理论引进,实现了“美的艺术”(一度采用“美术”概念)的时代转型。“美学”与“艺术”,均作为现代人文学门类而双双建立,中国自此有了自已的现代“美学”与“艺术”。当然,中国也同西方一样,是先有美术、美学之门而后才有独立的艺术门类。从“美的艺术”或美术、美学,到独立艺术的确立,西方国家用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而在中国,则只有20世纪初的短短的十到二十年的时间。而到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中国新一代美学家如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的出现,以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为标志,中国现代美学也从比较观念化、抽象化进入到了一个中国美学的心理学时代,审美经验概念确立。当然,心理学美学与审美经验的研究,对审美现象学的科学研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一直地位暧昧,很是边缘化,发展并不很大,中国现代美学一直纠结于“什么是美”的观念思辩与讨论,一直非常地不接“审美经验”的“地气”。在此背景下,像宗白华那样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领域,以感的领悟而独步于中国式审美经验的“美学散步”,真可谓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强大的以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奠基而以理念思辩见长的一个纯理论化的中国现代美学,形成了对艺术学的强大压力,相比之下,艺术概念的理论阐释往往被美的理论所裹挟,艺术研究零散而难成阵仗,除了具体的艺术门类研究尚有可取之处外,普通艺术学概论被美学所代替,新中国成立30余年竟不能出版一本《艺术概论》这样的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