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草字头下面一个狄什么字)-草字头下面一个向去掉一撇
艺术,经验,概念(草字头下面一个狄什么字)-草字头下面一个向去掉一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来具体展开一下对这两个时代的情况概述。
(一)艺术概念的技艺时代
十八世纪以前的古代西方,其艺术概念的理解,无论何人何派,基本上都是以“技能、技艺、技术”为基本尺度的,而这一尺度又基本上是一个由经验论支撑的尺度。
技艺的经验论内涵主要有三种。
一是“摹仿说”。比如一向以唯理论、先验论著称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到“艺术”一词,但他在《理想国》中借助苏格拉底这位先哲的口吻说:“我们现在理应抓住诗人,把他和画家摆在一个队伍里……”可见柏拉图是把诗人与画家视为同一类人的,也因为这些有关具体艺术门类的合并论述,人们实质上认为柏拉图是有某种艺术观念的。那么柏拉图的艺术观念又如何呢,依据他的理念本质论,他又使用了“摹仿”这一关键词,提出了他的唯理论的“摹仿说”。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及其万物都是对神设的理念世界的摹仿,而诗人(包括画家)的作品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因此艺术是对“摹仿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他著名的“三床”比喻,是说先验地存在一张神设理念之床,木匠按照这张神设理念之床进行摹仿来制造现实的床,而艺术绘画则是对木匠打造的实物之床的摹仿。摹仿是连接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的一个关键动作,而在此,我们要指出的就是“摹仿”一词的经验意味,以及其技能、技艺与技术的含量。由于“摹仿”,柏拉图将诗与手工技术质的绘画等同视为笨拙低下的事物,诗人画家均得被逐出他的理想国。后来,亚里士多德极其正面地或中地使用了“摹仿”一词来论述“艺术”,他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一般地说来,艺术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一部分是摹仿自然。”这里所谓“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即是指手工技术,因此艺术便是由人的手工技术和摹仿来的自然两种因素构成的。应该说,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自然”,有其亲近经验的本色,以及肯定和推崇技能、技术与技艺的倾向。或者,摹仿本身何尝不是一种技能、技艺与技术。
二是“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分类说”。这是在欧洲中世纪对作为技艺的艺术概念的分类把握,即把技艺或艺术分为“自由艺术”和“机械艺术”两类。所谓“自由艺术”,共分七个门类,即语法、演说术、音乐、辩证法、代数、几何学和天文学,它们后来又被称为“三艺”(指前三类)和“四科学”(指后四类);所谓“机械艺术”,则包括一切手工技艺,绘画美术由于是手工技术活儿,因此也就包括在机械艺术范畴内。当然,古希腊传统有时是把诗歌当作哲学或预言一类的东西,因此它是不属于技艺类的,“诗人是先知而非艺术家”。对自由与机械之分,波兰美学家塔塔尔凯维奇在其《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中认为,中世纪欧洲时期,人们是以“单靠劳心,还是同时尚需劳力来加以区分,前一类艺术,古代人名之为自由的艺术,而后一类艺术,则被称之为粗俗的艺术。中世纪的人,还给后者加上了一个机械的艺术的绰号”,“自由的艺术与粗俗的艺术所处的地位,真不啻天渊之别。”但是在此,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自由”或“机械”这种划分的理据,仍然是依据常识和经验理的,劳心或劳力,这条划在社会分工认知上的线,是经验中的世界把握。
三是“技巧论”。技艺即艺术,当然就会重技术,善于总结形成一整套的技巧。而所谓技巧,则必是实践经验中练就的本领。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在总结“艺术概念的技艺时代”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技巧论”时,就看到了它对今天这个“艺术概念美的艺术时代”仍然存在的影响:“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即所谓技巧,他获得这种技巧就和工匠们一样,部分是通过个人经验,部分是通过分享他人的经验,于是别人就成为他的老师。”虽然他一再声明“艺术不是一种技艺”,但学习和掌握专业技巧仍然是艺术家的必备素质:“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技能,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也产生不出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巧越高,艺术作品越好,最伟大的艺术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的技巧。”科林伍德指出:“诗人也象其他任何工匠一样,必须明白他所追求的是什么效果,必须凭经验和规则(这只是传授给他们的别人的经验)来学习如何产生这种效果。这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诗艺,一批追随他们的作家,例如贺拉斯在其《诗艺》中,也是这样看待诗艺的。”
中国古代也可以说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艺术概念的技艺时代”,也完全呈现出一派经验的状态。前面已提到,中国古代汉字“埶”、“蓺”、“藝”,即是由“种植”本义而来的,是农艺,进而引伸为表示技艺。但中国古代的“艺”的部类里,有所谓“六艺”之说,即将礼、乐、射、御、书、数合起来称为“六艺”。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段注》云:“蓺犹树也,树种义同。唐人树執字作蓺,说见《经典释文》,然蓺藝字皆不见于说文。周时六埶盖亦作藝。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埶也。”我们发现,所谓“六艺”之“艺”,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其实在这里就已经都不是农耕生活中的“艺”了,它的“艺”的实质内容已经较之农艺有了很大的因提升而造成的差距,一是具有贵族生活,二是具有闲暇时间和非实用,三是高雅和游戏质。这样的“六艺”,更多地是“君子”之道,尤其被士大夫阶层所看重,非常符合孔子所说的“游”的状态: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游”字,显示出来“艺”较之一般手工艺技能更加超越的状态。这是中国之“艺”的独特的中国经验内涵。我们还发现在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所作的史书《后汉书》中出现了“艺”与“术”连用的例子:“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艺术作为和“五经”与“诸子百家”并列的门类而出现。《后汉书注》对此注曰:“艺谓书、数、射、御,术为医方卜噬。”六艺中的礼、乐已被列入五经之中,所以这里仅剩下书数射御四艺,又增加了更实用的技术医方卜筮,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三个层次,即礼乐,书数射御,医方卜筮三个部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包括诗文写作,诗已列入六经之一,且从来都未列入六艺,因此可以看作是较之六艺更高的一种能力方式。除此,中国古代人由于重视怡养情的缘故,自唐代始,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古典生活极为成熟的时候,琴棋书画成为人们所致力于培养的才艺项目。后来也有人在琴棋书画之后,增加诗酒花茶四项,而这后四项更多的倒不在于艺,而在于生活方式的强调。但它们总归都是情总领的科目,我们可以看出古典生活晚期“艺”的内涵向“文艺”化与情生活转型的某种趋向。清朝末期的刘熙载作《艺概》一书,就选择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进入他们“艺”之“概”,概者,择其要而概之。他在《艺概叙》中谈艺,就已显出很成熟的古典经验生活的水平了:“艺者,道之形也。学者兼通六艺,尚矣。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极于道。”可见,他是仅以“文章”取类为“艺”的,与六艺之说并不违背,概而已矣。值得重视的是他不仅指出了自己的艺概以文章名类为要,而且强调,艺要根于道,成为伟大的道的载体,即“艺者道之形也”。这也可以理解为要在艺的经验生活中去接近于道,显现于道,这是很重要的很深沉的古典“艺”之经验体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