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说的对吗?
不闻,这句话,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说的对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得对呀,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教你耳
根清净,不染声尘。观世音菩萨就是得
耳根圆通,六根得以互用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苦读圣贤书”出自明代人编的《增广贤文》,作者佚名。此语正确,大实话,自古洎今,悉如是。小学六年,中学六年,不读圣贤之书,请问让这孩提少年干什么去?流浪街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孩少年时代就是专心致志的读书学习加玩耍,锻炼身体。本人是个死书呆子,小学,上学路上和下学路上都去思考书中说的话,说好听一点叫背诵。什么都背,连术学题也稀里糊涂地背了下来。中学时代,更是着迷,数理化也瞎背;高考时沾光了,有一道数学题竟是例题,一闭上眼睛,解题的全部过程立即浮现在脑子里,丝毫没费劲就答上了。过电影背诵是我的学习的重要秘诀。高中三年,倘竟日心猿意马,胡思乱想,搞早恋,两耳竟听窗外事,焉能考上大学耶?只好闭门读书才有希望,尤其是在廿世纪五十年代。至于到了大学时代,大一大二,那么多课程,欲学好,也只有“两耳不闻窗外事”。故本句话是正确的,千真万确。世间没有一个有成绩的人是胡思乱想不好好学习而取得的。诸君三思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这句话是分阶段的。如,一个人在钻研一个科技业时。为了达到心静,那就必须两耳不闻窗外事。当这一科技业务成功的完成后,那就必须两耳多文窗外事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实话,对这句话,我曾认同众人的观点,觉得确实不可像书呆子那样读书,而要活读书,读活书,但是,现在我却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活读书,读活书,不对吗?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却大可不必因为活读书,读活书对极了,而去打压另一句活,因为上述这句话同样有道理的,有智慧的。
什么是\"窗外事“?那是否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呢?其实,这门二上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时代背景来看,\"窗外事\"是和\"圣贤书\"相对的和学生的学习这第一要务没有关系或有极少关系的事。\"圣贤书\"也劝勉我们要多关注天下事,要活读书,读活书,否则,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圣贤书\"。只是除此之外的一些关心不关心都对自己影响不大的事,就应当勇敢的逃避它们,远离他们,以便更有时间和精美投入到学习当中,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健康学习的策略。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事,这是被大家都认可的。认真想一想,人生需要静下来读书的岁月说长不长,就是那短短的十多年中小学的时光。在学校里,和\"圣贤书“相比,\"窗外事\"完全不值得我们过度用心。如果我是个老师,我知道对学生来说,没有一个学生敢说自己是最静心的,只能说更静心,学习最忌讳分心,精力不集中,学习贵在专心,恒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国家大事这要闻点,其它可以不闻,饭吃三碗百事少管,最好,会看圣贤书,特有知慧,辛福快乐一生,比什么都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一定的道理,其理由:
一、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成才效率。
众所周知,在和平环境,往往各是各类人才辈出的年代。因为,能给愿意学习本领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相对人身安全),从而,提高了成才的效率。相反,在乱世之中,人心惶恐不安,物质相对匮乏,人们学习本领的环境相对恶劣,必然导致人才稀少的后果,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事实。
二、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
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实现理想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因为在自己能力不足时,过早介入天下事,易使自己因此招祸而使自身陷于极其不利的局面。比如:诸葛亮出山前无力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时,表面不知世事。最终一鸣惊人,其业绩轰动天下。
三、在学成后,应该用其知识为人类造福。
学而不用,犹如不学,犹如锦衣夜行。放眼世界,能推动社会发展及历史进步,大多是学业有成的人。如果,既不著书留芳后世,又不建功立业的有本领的人,人们就会不知道其任何事迹,也几乎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因此,在学业未成时,应该“两耳不闻天下事”。在学成后,有能力时,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世行动,才能真正是对社会、对民族、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
上一篇:欧蓝德四驱是否首保前油耗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