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说的对吗?
不闻,这句话,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说的对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一,"天下事"是考试的内容,没有好的成绩人生想要大发展不易。
语文作文要有论据,并不回避热点事件。政治学科要考时事政治,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问题。甚至英语学科都有"天下事"的内容,如果不了解,你就输了。
没有足够的知识,寸步难行。
第二,"天下事"指人世间各种纷繁的事情,既有学科知识,也包括专业技能,还包含着人生技巧。
《红楼梦》里说: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不懂"天下事"如何在社会立足。
刘姥姥生活贫困,但她对社会看的透亮,三进贾府而致富。
诸葛丞相躬耕南阳,身在隆中能知天下三分,人不能脱离天下。
第三,人生精彩就当心系天下,放眼未来。
如果对外界不闻不问,闭门造车只会让人成为书呆子。
学书本知识,在天下这个大舞台中实践才会进步!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干而乐。
心怀天下,造福苍生,为生民立命,为万事开大平。
创造未来,成圣贤之人。
第四,读圣贤书,用大道武装自己。
圣人之言经过时代选择,多读好书就是与精英对话,让人充满智慧和浩然正气。
用正能量全副武装自己,胜不骄、败不馁,人生必定辉煌长久。
圣贤之言是古今智慧者之书,里面的人生经验、教训,足够我们一生受用。三国时期吴下阿蒙就是很好的例子,士别三人刮目相看。
春风醉语曰:
两耳要闻窗外事,
熟读深思圣贤书。
关公深夜阅春秋,
悬梁刺股真楷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闻也可以解读是处理,应对,管理。前提是要有知识储备做为前提。时代造人,寓意深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是:读书能知天下事,一心只读中国书。好好学习,每天进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已经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者批判过了。
在古代,这句话是褒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出自明万历《古今贤文》,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队,为对应名联。是说读书人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别管其他任何事情,是明代朝廷的规定。
而现在来说,一般是形容某些人只关心书上的东西,不关心人情世故等。一般比喻为,“书呆子”如,:“你这个人倒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书呆子一个,啥都不懂。所以某句话的理解,要看在哪个句子的环境下,哪种情况下产生,有时也不能单一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不上对错,但无疑是一种很消极的处世态度。
如果我们把那联掉个头,就会恍然发现: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目的是什么?为读书而读心?做个书蛀?读得最多最好,也只是个两脚书橱,书呆子,在实际生活中,不管口若悬河还是期期艾艾,毫无用处,还不如杨家的烧风丫头杨排风。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智,吸收别人的成果丰富自己,从而在小处修身养心,指导自己的人生;大处当然是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让更多的人享受知识成果,让更多的人提高精神素养。
因此,我以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态度是迂腐的,是无趣的,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还要低。况且圣贤著书立说,无论是其过程,还是目的,都不是两只耳朵摆摆样,对浩浩荡荡天下大势,对千千万万民众甘苦充耳不闻,要不,孔夫子“周游列国”干啥?
何不换一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不完全对。在旧社会的时候,文人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不关心国事大事,社会的兴衰似乎跟他没有什么关系。现在不同了,学生首先要关心国家大事,把国家大事和自己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其次才是读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学习文化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上一篇:欧蓝德四驱是否首保前油耗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