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何谓“道心惟微”?
孟子,人心惟危,人心何谓“道心惟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道心惟微”之“道心”孟子将其落实为人心之“良知”、“良能”,此即人“性”。孟子的“性善论”是有其严格的论证基础的,其基础就是人“性”。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其学说首先就是要解决人之所以为人且不同于禽兽的独特性和规定性。这样一来,人之情欲、智识方面的本能因为不能构成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也并未显示出人的特异性所在,故而被孟子所鄙抑。但他并不是不承认人的情欲、智识是人的先天固有的本能,但这种本能是人与禽兽共通共有的,那么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之处究竟是什么?孟子回答我们说是“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种先天的“知”或“能”之所以被孟子冠以一个 “良”字,就是因为这种本能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正是人之优异、超越于禽兽的“几希”之物,这些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所在,才是“人性”。而这种优异的“人性”,上天仅仅赋予人类而并没有赋予禽兽,那么“人性”的特异之处又究竟是什么呢?孟子回答,它是人能够凭其自由意志求取,其得失不受外界环境阻碍与条件限制的人所固有的东西。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这种得失完全取决于自身自由意志的东西,恰恰是人自身所固有的东西。因此这种东西的得失杜绝了人的一切借口,人对其得失结果须负起完全的责任,永远推脱不掉。你最终是成就一个“圣人”、“君子”还是堕落为一个“禽兽”,完全在于你自己。这就是(人)“性”,不能将其委之于(天)“命”。故而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可证孟子学说已经明确摒弃了告子所谓“食色,性也”的世俗命题,从而正式赋予人“性”以形而上的先验道德涵义。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并沟通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此一问,竟集三清各脉道友来此露了行藏。当真妙人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心惟微的含义是:道心是幽微难明的。
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含义为: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心惟微。”这“道心”是非常微妙的,但是“道”只有在人的“心”里面,人们才能够体会到它是微妙还是不微妙,或者说是否找得着北。如果道只是在九天之上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也就没有什么惟微不惟微的了。反过来说,“心”又是在“道”里面,因为道的规律就是心体悟出来的终极存在与规律。还有,“道”就是“天道”,道就是天,天就是道。天是自然的存在,天又是道性的载体与标志。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涵养、寻求的一个“概念之神”,到了“道”就是终极了,既是本源也是归宿,既是规律也是存在,既是自然也是精神、人文,既是信仰也是道德,还是行政。今人讲权力的“合法性”,在古人那里,讲究的是“合道性”。天下有道,政通人和,太平盛世。天下无道,民不聊生,大乱不止。说白了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坚守本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心是人的本心本性天性,人降生于世,私欲渐长,人心主事。道心日衰,弱以暗藏。今以修心,乃修道心。道心惟微十六字真言,是修炼心法,不需要解释,只要心念就可。大道心法,因时而变。今人修古人心法,己不起作用。大道一脉相传,今有今的心法,只是闻与不闻罢了。比如过去坐牛车,今日开汽车。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心在(是)唯(只有)微(细微)。
上一篇:世纪万通漫谷的物业费每个月大概多少钱?是什么物业公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