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儒家的“外王学”指的是什么?
内圣外王,儒家,智慧儒家的“外王学”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应该是内圣外王,儒家是想做到对内圣明仁德,对外称王称霸。然而认识上有问题,内圣靠嘴上吹,外王就很难做到了。所有决策靠假话,如何能做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好不好,生产力与创造力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仅有一个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具体的路径与方法,即需要实用性很强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方可望实现之。
《大学》:先治其国。
“天下”的概念
“天下”这个概念,从大处讲,全部宇宙和整个天地,皆为天下;从小处讲,政权所及或文明所化之处,皆名天下。故“天下”一词不确定,无方所。
天下为君主所主持,所谓“君临天下”者是也。比天下小者为“国”(古时之国,皆指依君主封疆所建之国,即诸侯国是也)。比“国”小者,为“家”。秦代之前的国,皆为封建之国,即君主将有功有德之臣,赐予大小不等之封地,令其于此所封之地上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和管理权,且此权力多数为世袭制。
迨及秦代,秦始皇废除封疆建国制度,改为由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此郡县之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或皇帝直接任免,且无世袭。汉代初年,其政治制度为封建与郡县双轨并行,以郡县制为主。但汉初的封建已与三代时大不相同,其独立性、自主性、世袭权等大为减弱,被中央政府和皇帝强有力地监管掌控着,很多封王和诸侯国,几乎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还是自秦代开始的中央帝国,其为国者,则一也。
儒家的“治国”理想
一国有没有治理,治理得好不好,在儒家,是有着清晰标准的。社会公平度高不高?物质财富累积的多不多?政治架构合不合理?人民的幸福感强不强?各级行政长官是否贤明勤俭?文化推广(即教育)得好不好和文明程度(即践行德化人生)如何?以上列举的最后一项,尤为重要。
儒者之治国理想,是于各国之中推行德化教育,使上下君民自觉地践行仁义,通心性之理,明明德之道,彰显心性于事事物物、表里内外之中,落实道德于起心动念、人伦日常之间。
儒者此等理想不可谓不深切正大,不可谓不透理至极,不可谓不是为人生和人类(含家、国和天下)指明一条终极归宿之道。问题出在,自古儒者持守此等理想太过谨严,终被此等理想所蔽所束而难自知。
为何“外王”理想不能实现
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好不好,生产力与创造力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仅有一个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具体的路径与方法,即需要实用性很强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方可望实现之。向来儒者于此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常被垢病为“腐儒”“酸儒”。
但其“内圣外王”之义理架构并没有错,至少在根本上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由内圣转化为外王时,绝大多数时候是不能直接转出去的,中间还需要建设和补充很多曲折和环节。其曲折和环节就是补充上经验智慧、经验知识和建基于此发展出来的各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重视经验智慧、经验知识,不发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天下终不得平,国终不得治,家也终不得齐。
不仅儒家向来对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重视不够,东方两大传统文明——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化,对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重视程度都不够,前文已详之。因为不能正视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致使包括儒家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终究没能发展出成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系统(如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等),以成就“外王”之道。也就是说,外王之理想(即修齐治平)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地实现出来。
经验智慧与先验智慧
经验智慧属于心性之离其自己阶段,属于形而下的知识,所发现之真理属于客体(客观)真理、形构(结构)真理、外延真理、相对真理、后天真理、材质真理;先验智慧属于心性之回归自己阶段,属于形而上的知识,所发现之真理属于主体真理、存在真理、内容真理、先天真理、生命真理。如若人们能在经验知识方面,有越来越深入的探索和累积,这对我们进一步领悟先验智慧、更好地实现对心性的回归,是有着绝大之助益的。故经验智慧与先验智慧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任何一方皆不可缺失。
但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在价值标准上,是截然不同的。经验智慧是阶段性智慧,以佛语言之,是属于现象(无常)之智慧,故属于“末”,属于“后天”之范畴;先验智慧是永恒性智慧,以佛语言之,是属于法界(本体)之般若智慧,故属于“本”,属于“先天”之范畴。宗圣曾子通过《大学》教导我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修身终极目标是进德修业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年来能被士大夫及统治阶级推崇就源于能利个人成就丰功伟业,能让政权稳定长久,能利百姓安居乐业。
\"外王\"表现为治国平天下和其他外在事功。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属于广义的\"外王\"。
所谓“应物而无累于物”就能\"外王\",“外王”也指通常我们认为的做事本领,手段,修为等,目的最终也是为了服务更多数的人。所以做事我们要有原则,心中要有策略,想要成功,还得靠自身多努力。
儒家的外王法是通过内心不断的修养,成为“仁人”、“君子”后,掌握各种文化知识,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宏观世界的瞬息变化,才能安邦治国,泽被万民,达济天下而实现外王的目的——国富民强。
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在春秋时期就已初显端倪,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经蕴含了“内圣外王”的意思,后世也出现很多以此为修身目标实现建功立业的\"外王\"。而近代曾国藩就是内圣外王法应用成功之典型人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