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寒士,杜甫,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深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小我”上升到“大我”,通过个人的疾苦,来反映天下百姓的疾苦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路上疾行,即使是在四处漂泊,穷困潦倒的窘境中,也没有忘记“国忧民苦”,所以才有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极高赞誉。
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6年,战争使多无数灵涂炭,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46岁的杜甫在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中,辗转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的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让全家安顿下来,有了一个栖身之地。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第二年的八月,杜甫一家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茅草被不懂事的小孩子抱去玩了,晚上大雨倾盆,雨水漏进屋中,打湿了被子衣物,一家老小冷得瑟瑟发抖,令人心酸和无奈。
杜甫彻夜未眠,想国家的动荡不安、想百姓的疾苦、想自己的心酸和无奈,遂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小我”的痛苦,反映“大我”天下百姓的痛苦。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个人的痛苦,总是折射着时代的痛苦和民众的痛苦,。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可见,能通过个人的痛苦,反映天下民众的痛苦,是杜甫这首诗的动人之处,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之一。
二、从“个体”上升到“群体”,通过个人的理想和愿望,来表达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战乱频发,造成无数的“寒士”和老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包括在仕途上几经沉浮的杜甫也一样,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好不容易在成都拥有一个简陋的草堂,栖息下来,无奈又被大风吹破了屋顶,使家人饱受饥寒之苦。
多想有一间牢固温暖,而又宽敞明亮的房子居住,多想有一个没有战争,而又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多想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痛定思痛的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愿望。
杜甫的苦难,不是他一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寒士”和百姓的苦难,是社会和国家的苦难,因此,他抒发的理想和愿望,也不是他一个人的理想和愿望,而是代表天下“寒士”和百姓的理想和愿望。
从“个体”上升到“群体”,从反映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上升到为实现天下的理想和愿望疾呼,是这首诗的感人之处,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又一个原因。
三、从“现象”上升到“本质”,通过对天下“寒士”和百姓的的关怀和疾呼,来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质
自己已经穷困潦倒,屋破衣寒,饥不饱腹,还心系天下“寒士”和百姓,通过自己的窘迫现象,为天下寒士和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美好愿望。
而让人更加感动和震撼的是,如果能实现这种愿望,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和百姓,杜甫自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愿换取天下寒士和百姓的幸福,这种舍己为人的情怀,不就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吗?
就是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感人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人们的心灵,进而让人产生美好和崇高的理想,是这首诗的撼人之处,也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成为千古绝唱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安史之乱平息前两年,李隆基去世前一年。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
全诗讲述了一个穷苦家庭,居住在一个破茅屋下。可谓食不果腹,屋不遮雨。老人内已经穷困潦倒。外还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迫害。完完全全体现出安史之乱背景下的穷苦群众。
杜甫的诗也称作“诗史”。那么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面临平息最后的日子里。其中的“南村群童,八月秋风。”是否映射了安史之乱?
然后诗作从外患,写到内忧,布衾冷似铁,床头无干处。描写居住环境恶劣。“娇儿恶卧蹋里裂,雨脚如麻未断绝。”安禄山曾经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养子。有没有娇儿隐约写安禄山呢?雨脚乃战乱?
在如此环境生活的杜甫“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体现自己不仅仅内忧外患,精神上也是打击深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正是杜甫在如此艰难情况下,不是自甘堕落,而是心怀远志。正像王勃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是光自己有志气,一定不是千古绝唱。这句话,不仅仅是杜甫的远大志向,更是为了天下寒士俱欢颜。一个人如果只是自己志向是多么有钱,多么有权。那么必然不能成为圣者。杜甫能成为“诗圣”。诗中不仅仅是抒发个人远大抱负,更多的是为了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最后一句,更是以死明志。如果眼前能有寒士俱欢颜的广厦。我就是冻死在这个破败的茅草屋,此生也是知足了。
所以为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乃千古绝唱?不正是此句表达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个舍己为人,不畏艰辛潦倒的杜甫,最困难时候想的却是天下寒士,而不是自己。这也是为何杜甫是诗圣的原因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到底厉害不厉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