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寒士,杜甫,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的名句,己成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安史之乱后,杜甫身处颠沛流离之中,过着衣食无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通过自己努力,靠着友人的帮助,终于在成都建起了草堂,好不容易才安顿下来。可惜天公不作美,八月秋风撕碎了杜甫想过安定生活的梦想,加之好友的不幸离世,杜甫又踏上了漂泊之旅。国家战乱连年,百姓流离失所,诗人置身其中,此情此景涌入心际,付诸笔端,推已及人感物伤怀,发出这样忧国忧民的希冀感慨自不为怪!
饱经战乱的唐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地由盛转衰,昔日繁华不再。人们生活现状迅速两极分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好的现实写照。天下受苦遭罪的寒士举目皆是,饿殍满地,甚是凄惨。肚中无食、身上无衣、栖身无所,这种状况何时才能改变。诗人身处社会底层,感触最深,希望国家安定,除旧布新,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推己及人,推及面广,站得高,看得远。把忧国忧民变革除弊的情怀体现在诗中,流露在字里行间,有口皆碑,流传世间,终成千古绝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译文:怎么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为普天下的贫寒之士遮风挡雨。
出自杜甫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谁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乎就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纳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旳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他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所以成了千古绝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无数读书人都践行了这条道路。杜甫算是唐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天下生民立命是他们自觉践行的道路。
杜甫年轻时曾在朝廷做官,安史之乱之后,基本是拖家带口地流浪各地,投奔以前的朋友,生活十分不稳定,最终杜甫在全家的颠沛流离中病死。杜甫长期流离,能够接触到政府无能对下层百姓生活的影响,所以才有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不朽的名作。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诞生于这样的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对战乱带给百姓的悲惨生活深恶痛绝,对朝廷腐败无能感到痛心疾首,感慨普通人连基本生存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很多人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杜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不能亲自去给天下的寒苦人士提供广厦,提供庇护所。这是一种理想,也是杜甫无奈的梦想,可惜他最终还是客死路途之中。
这是时代的悲哀,是古代饱学之士在腐败朝政中的悲剧。因为杜甫对普通百姓苦难生活的疾呼和关怀,使这首诗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共鸣,他的仁爱之心得到天下人的仰望,所以自然被历代奉为名篇。
个人以为,屈原、杜甫、白居易这些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人就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名人名句。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名句。身在低位却胸怀天下。这句诗的背景是杜甫官场不得志,立身在破茅屋之中。感慨朝廷、社会没有给读书人好的待遇,感慨自己命运不济的同时,也为天下的穷苦读书人担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唐代杜先生吟出这句诗,到今天都只是一种理念与追求。杜先生没能力获得广廈千万来庇护天下寒士,现在有获得千万家广厦者,但决不会拿来庇护天下寒士,也不会俱欢颜。还有草根们要明白一点,杜先生口中的寒士恐怕不是指天下草根穷人,古代的屬于士范筹者己经不是普罗大众村夫,寒士仅仅是那个圈里面如杜先生一样不得意者而已。至于什么时代实现杜先生的願望,一句话大家继续追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要是此诗句表达了作者一种博大的胸怀,自己尚无安身之地,却仍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希望能有广厦千万间,天下像自己一样的寒士都有安生之所可见胸怀是多么博大宽广,仍保持可爱真挚的稚子之心,这是杜甫之所以会成为大诗人的内在条件,也是他的很多诗句能流传千古而不褪色的魅力所在。与我很感动至深的一句话有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虽纵入火海仍抱怀垂怜。
上一篇: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到底厉害不厉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