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苏轼,岭南为什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荔枝是南方特产,在古代,产量不是很高,季节性很强,运输条件和储藏设备都很落后的条件下,大部分荔枝运到北方早就腐烂了。到唐宋时期,中国人的水果消费观念又起变化,南方水果走俏。只有快马加鞭才能让荔枝尽量新鲜,保留原味。在北方,只有钱有势的人家才有能力吃到一口(可能已经不那么新鲜的)荔枝。 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爱吃荔枝,故而荔枝的名气最大。
那荔枝的价格在北方更是高的离谱了,普通人想吃也买不起的一种水果。还是我们现代人幸福啊,想吃啥水果,只要有钱,啥都可以买得到,价格还可以货比三家。
苏轼作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是表达了他被贬之后的现状和乐观开朗的心境。
说到底还是苏轼会享受生活呀,被贬官也不过分失落,遇到挫折也能乐观面对,好好生活,不是整日垂头丧气,唉声叹气,这种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在困难面前和一些当前难关下,乐观点,坚强点,好好生活,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一切都会过去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哲宗绍圣初年,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所写的文辞诏令,被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写下了《惠州一绝/食荔枝》两首。这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便出自其中的一首。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的意思比较简单:
罗浮山,岭南名山,四季如春。“卢橘”,黑色橘子,苏轼指的是枇杷,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能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长期做一个岭南人。至于为什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
表达对岭南荔枝、岭南生活的热爱。
苏轼十分喜爱岭南的荔枝,有诗为证,他在刚到惠州时,便作了一首诗《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里面有这样两句:“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仅写出了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白如冰雪。”的特点,更是赞扬荔枝“风骨倾城”!苏轼不仅喜爱惠州的美食,留恋岭南的美好自然风光,喜欢这里的民情风俗,在惠州生活三年,对人不论贤才或贫民,都能得到他的欢心,他热爱这里的生活。
表达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岭南,宋时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中原人土闻之生畏,不愿到岭南来。文人大臣被逐到这里,往往都是哀怨嗟叹。但苏轼却淡然处之,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正如在他的《定风波》里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亦作反语,表达无奈之情。
苏轼关心国运民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他在惠州时作过一首《荔枝叹》,就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这样两句:“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意思是:这里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老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宫中美人高兴的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令人难以忘怀!
是不是让你想到了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轼借唐朝历史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心民生疾苦,表达了自己牵挂国运民生忧愁情怀。岭南虽然是个好地方,能够“日啖荔枝三百颗”,我是否要在这里做一个长期的岭南人呢?表达了他想为国出力,关心民众疾苦却又不能的无奈之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表达在无奈情况下自得其乐安于现状的旷达心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吃谁能受得了?那荔枝吃30,50颗还可以,多了流鼻血,热带水果都那样。老苏他就是随口一说,忽悠那些嘲笑他的人,真吃那么多荔枝后果可比吃多酒厉害多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荔枝真的太好吃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口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单位实行计件工资,干的多通过降低单件价格来控制成本,这样合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