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苏轼,岭南为什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是苏轼谪居岭南时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表面上是写荔枝好吃,其实我们从其中也能看出东坡居士对待生活磨难,对待仕途坎坷,对待周遭环境的豁达随和。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几乎就是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途中。年轻的时候被皇帝称为宰辅之才,却因为祸从口出而屡遭贬谪,但他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从来都是从逆境中崛起,寻找乐趣。
被贬黄州的时候,躬耕垄亩,成就东坡居士,写下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囊中羞涩之时顺带吃火了猪肉,让在历史上被人不待见的二师兄狠狠地火了一把!
等到被贬到岭南,也就是写《惠州一绝/食荔枝》的时候,他又发现了荔枝这种美味。要知道当初在唐朝时候,杨贵妃的一口荔枝不知道跑死了多少匹马,而苏吃货觉得自己能吃到如此美味,发出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
他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让贬他的人很恼火,于是又给他贬到了惠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但是他依然能自得其乐。
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这句诗,是苏轼的对自己深处环境的写照,也是他自己的心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荔枝吃多了,不拉肚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吃货都是这个心境。日饮黄酒三斤半,从此长做酿酒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惠州一绝/食荔枝。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贬岭南,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因为岭南地区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宜居,苏轼感叹:如果每天吃荔枝三百颗,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荔枝美味,但极易上火。一天吃300颗不是小事,估计长期如此的话,苏轼的身板一定扛不住,只好被迫滞留在岭南喽。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无论如何,诗中说的300颗,肯定是个虚数,只能理解成很多的意思。不是说苏轼骗人,而是说,这是一种诗歌的修辞方法。
《惠州一绝·食荔枝》是苏轼的名篇之一。可见,除了东坡肉之外,苏轼也继杨贵妃之后,有意捧红荔枝这个岭南佳果。只是,两人的心境却大为不同。晚唐的小李杜之一杜牧,在《过华清池》中写过荔枝: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我们再看看,苏轼是怎样写荔枝的呢?在《惠州一绝·食荔枝》,苏轼是这样写的: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无疑,苏轼的感慨与杨贵妃的欢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被贬岭南,一个身居京师;一个郁闷难平,一个燕语莺声,真可谓世是人非呀。
惠州古城在道教名山罗浮山的附近,相传,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曾经在罗浮山炼丹修行。所以,苏轼在诗中提到罗浮山,并不是偶然的。苏轼仕途不顺,在宋哲宗继位以后,苏轼再次被贬,这才来到了惠州。此时,将来能否北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反映出了诗人,已经产生了超脱世外的念头。特别是,那近在咫尺的罗浮仙境,难道不是退隐山林的绝佳去处吗?
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苏轼去到哪里了?我也喜欢吃荔枝,不过,我更喜欢旧时的东波先生,喜欢他的浪漫与豪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甜蜜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句话是当初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惠州一绝》中的诗句,被誉为最脍炙人口的“咏荔”诗,全句如下:
上一篇:单位实行计件工资,干的多通过降低单件价格来控制成本,这样合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