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中的“士”有哪些层次和含义?
的人,道德经,上士《道德经》中的“士”有哪些层次和含义?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上士闻道之后,会笃守大道,勤而行之,不论作什么事,都遵循道,崇奉道。
中士,中智之人。在平庸寻常之人当中,算是有点智慧的人,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那种学霸类型的人。中士闻道之后,一会说:哦,原来这就是道啊。一会又会行事作法与道背道而驰。他不会象上士那样事事谨遵道而行,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得道。中智之人无恒道,有时遵道,有时背道。
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蔽于物而不知有道。这类人占现在世俗之中的大部分人,象什么马云、王建林父子、马化腾之类的人,都属于下士,当今社会中的各种富豪、成功人士,开口闭口有多少资产,有多少人脉,有多少能利用的资源。不能不说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但这些人与道都是背道而驰的,蔽于物而不知有道。下士闻道之后,会哄然大笑,会问得道能享受到奔驰宝马车的舒适吗?在他们看来,得道之途居然要放弃物质带来的舒适感,这岂不是太好笑了。下愚之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就是教他学道,他也不会去接受,遵循。
由此可见,老子讲的道,并非人们宣扬的那样,到处都是道,并非什么人所崇奉的都是道。能真正理解并循道而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辨地认为什么都是道,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无分辨地接受,尊重并包容的,那一定是个愚蠢至极的下愚之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士即人,如学士人士。士对人的学位,职位的称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士”在《道德经》经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只有五次。分别在第十五章、第四十一章、第六十八章。
士,会意字,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士,上古时期为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时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根据西周的五等爵制度,贵族的等级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后者依附于前者,即士依附于卿大夫、卿大夫依附于诸侯、诸侯依附于周天子。因此,士是先秦时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卿大夫,但高于庶民。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在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阶层最底一层,是享有俸禄的阶层,这个阶层中地位较高的是卿大夫。《礼记·王制》说:的“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
有一定门第的人和通过诸侯卿大夫的推荐经过各种技艺考核优秀的人可以获得“士”的资格。其实早期的士,多是世袭的,王族出身的人,嫡传以外的多可以获得士的身份,而且可以嫡传世袭。即使以各种技艺考核获得“士”的人,也多是王族的非嫡传后裔。周王朝的士要大于各诸侯国的士,相当于大诸侯国的大夫、小诸侯国的上卿。当时“士”是“准入证”,具有“士”的资格的人才可以担任大夫。到春秋时,“士”已经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阶层,战国时士的阶层有所扩大,连有一点特殊本领的屠夫或鸡鸣狗盗之徒也列入了士,这时的士也不用通过严格的考取程序,多不再享有俸禄,只是靠寄居于权贵门下生存。
实际上,《道德经》就是写给士的,退一步说,虽然老子最希望统治者能看到它,但却拿士说话。老子希望士像圣人一样循道而行。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塑造了一个“古之善为士者”的形象。“善为士者”(第十五章、第六十八章)就是“善于循道而行的人”。老子还根据对道的理解,把士划分成上士、中士、下士。
“善为士者”当属“上士”之列,这样的士闻道“勤能行之”,不倚仗武力,“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那么,何为“善为士者”?便是深谙为士之道的人,其见识和行为比一般的士(中士)要高明许多,亦即“上士”。王弼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中上士,是高明的士;中士,是普通的士;下士,低劣的士。上士是得道之士,自然见识与凡夫不同,“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闻道”即“行道”,自然不至于“若存若无”甚至“大笑之”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详细文字料我没看过;
道家李耳伟大高人说;
士途士心士勇士成功;
个人推测仅供众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道德经》中言士者,不以名称而以智言,上士者上智,中士者中智,下士者下智,上士者知人,知人者智,中士者知己,自知者明,下士者即不知人又不知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即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三者之区别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一篇:有谁知道热恋的味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