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庸》一书,阐述了很多道理,择取一二,说出你的看法?
中庸,天人,中庸之道《中庸》一书,阐述了很多道理,择取一二,说出你的看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含义: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寓意:从上面这句话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点醒君子,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小心,而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的心理。同样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样,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心存向善并且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否则,是不会在德性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所以在现实中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的人,在面对任何人和事的面前,都是持同一种态度,而不懂的人,就会看人下菜碟,殊不知,纸是包不住火的。结语:其实在《中庸》一书中,还阐述了其它的一些道理,比如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须应该有的过程。但是今天我们不予探究,只说的就是其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所以最后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大家要有一份平和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和人交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庸》一书,并没有阐述“很多”道理,而是只阐述了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中”,只不过后人把文章的整体结构给割裂了,所以才会出现很多道理,这就好比是一栋完整的房子被拆掉了,虽然从中拆出了钢筋、砖头、电线等各种物品,看似多了很多可用之物,但房子却没有了,家也破碎了,而这恰恰才是最具价值的东西。
“中”是指状态,而不是一个空间概念。
后人解释说“不偏之谓中”,这很容易使人把“中”当成一个空间概念,要知道空间概念都是相对的,比如站在西方人的立场,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他们把西亚地区称做近东,把波斯湾一带称为中东,把我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称为远东。
而站在我们中国的立场,我们自古就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分别称中原以外的地区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一直到近代,我们还称东边的日本为东洋,西边的欧洲为西洋。
所以从空间的角度讲,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不偏”的“中”,这样解释这个“中”,让我们后人会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来践行“中庸之道”,时间一长,反而变成了人人都以自己为“中”的局面,这样一来,无数个“中”就开始打架,最后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
实际上这个“中”本来就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指契合某种标准的状态,读音也不是[zhōng],而应该是[zhòng],这种状态在《中庸》里被称为“道”,所谓“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是指的契合。
契合什么标准呢?就是“性”这个标准,“性”这个标准不是哪个人制定的,也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主观体现,而是“天命”,“天”就是自然而然,“命”就是不可更改,老子在《道德经》里讲“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个“天命”,自然而然,不因任何主观意志而改变。
如果我们明白了天地宇宙间的这样一个客观规律,而不心存任何一个主观上的侥幸,通过长时间的修养,使主客观之间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一个水乳交融,合而为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中庸”。
这里的“庸”,也不是古人所讲的“不易之谓庸”,而是指的普通、平凡,意思是说哪怕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心念,一句话,一个举动,都会自觉契合“天命”的标准,这个就是“中”。
整篇《中庸》,都是在讲如何做到“庸而中之”。
《中庸》的结构非常完整,也非常严谨,遵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原则划分,文章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庸”,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接下来告诉我们“中庸”之难,说“中庸其至德也,民鲜能久矣!”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通过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等实例,告诉我们“中庸”的重要性,周朝之所以最终能平天下,就是能够遵循中庸的原则,而且还由家而天下为我们总结出了“九经”,也就是九大原则,完美阐述了为什么要践行中庸的原因。
第三部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中庸,非常鲜明的为我们总结出了一字诀——诚,告诉我们“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整篇《中庸》下来,由明善而诚身,由诚身而顺亲,由诚身而信友,由信友而获上,由获上而治民,层层分析,节节贯通,可以说是主题鲜明,逻辑严谨,旁征博引,事理双通,道理指向明确,践行有其门径,真是实实在在的一篇佳作。
自古以来,儒家经典中,有两篇是非常实用的必读经典,一部是《大学》,另一部就是《中庸》,这两部中,按王阳明的说法,《中庸》讲理,侧重于知,《大学》讲事,侧重于行,一理一事,一知一行,总括起来,就是阳明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
所以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各类学派,都非常重视对于《中庸》的研究,到了宋代,《中庸》、《大学》、《论语》和《孟子》被单独被抽出来,组成了儒家的“四书”,历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都是以“四书”为主,由此可见它们的重要性。
总结
总之,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时时刻刻都能契合于天命,能将这种修养渗透至自己的一心一念,一言一行中,这个就是所谓的“中庸”。当然,对于这一系列的契合,《中庸》里还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要做到自觉的契合,要“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才算是达到了“中庸”的完美状态,这虽然做起来很难,但毕竟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所谓“功不唐捐”,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其中不可思议的妙趣,也自然会一点点的显现出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