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中庸》的?
中庸,中庸之道,天人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中庸》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中庸》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事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 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中庸之德:中庸是一种以礼的约束为前提,不走极端,以和为追求目标的道德境界。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谓中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庸的重要性:
中庸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用 当今的中国社会,法制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境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带动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例如那场“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的辩论,这反映了人们在道德仁义与法律中面临着两难的境地。而法律是无情的,服务于社会及人民,同时也规范了社会的发展,亦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中庸提倡“道生自律,中正和谐”,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来解决法治的缺陷。但是道德教育真的有用吗?笔者认为:对于过失型的犯罪,道德或许可以让人重返社会,但是对于恐怖主义以及邪教来说,内仁外礼的道德已经完全不适用了,等待他们的,是法律无情的制裁。以中国的经济市场为例,许多不法商家用欺诈的手段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了高额的利益,短时间内是如此,可长久来看,道德缺失的不法商家会失去诚信,无法在市场立足。政府重视法制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对待不法商家,采取的是打了又抓,抓了再打的策略,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中庸提倡“中正”,我们无法摧毁利益链对不法商家的诱惑,但却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信誉监察系统,对违法的商家课以重税,并且利用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商家的信誉尽失,无法在社会立足。这样使得法律与道德平行,用利益来制约利益,完全体现了中庸思想“无过不及”的特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解读《中庸》的书籍多的数不胜数,什么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不走极端,皆偏离了孔子的“中庸”的意思。正相反,中庸走的就是极端,善与恶,两个极端,不是不偏善也不偏恶,而是偏向一端,善。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显而易见,善与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不是折中调和,而是,隐恶而扬善,择中:善。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也。”
显而易见,得一善,择中的是:善。
不过,择中善,谈何容易?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白刃可蹈也,俗话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夠极端的了,即使如此,中庸也是不可能的。除非舜那样的圣人。颜回只不过小打小闹,难得得到一善。
《中庸》开头就故弄玄虚,云山雾罩。什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未发还憋在肚子里,中个什么?
《中庸》就是后儒编造的一本伪书。秦始皇时才有“车同轨,行同伦”,西汉时董仲舒才提出“独尊儒术”,可《中庸》却写着,“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上一篇:该不该放弃自己的工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