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现在的小学老师让家长批改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名这种做法对吗?
作业,家长,孩子现在的小学老师让家长批改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名这种做法对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结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相信,只要双方有责任感,有爱心,就不会计较“作业”责任的归属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老师让家长督促、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并签字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硬性要求家长批改家庭作业就显得有些过分了。
小学生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也就是课外作业),课堂作业老师必须是全批全改并讲评,课外作业老师根据情况可以对某次家庭作业全批,也可以有针对性选择批改,还可以不批!
一、要求家长必须全批不科学,有些过分
老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主要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意义,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养成孩子按时完成任务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认真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家长批改家庭作业绝对是不科学的,一则个别家长的水平有限,特别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更是无法完成批改任务,甚至导致误导;二则确实增加了家长负担,家长为了批改家庭作业,要花费功夫上网查资料,确实劳心费力。如果家长有能力、有水平,他会自己主动地批改家庭作业,也就不存在反对的现象了。
二、老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布置家庭作业
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应该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
1、控制家庭作业的“量”,做到适量,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一、二年级不要求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能超过六十分钟。
2、控制家庭作业的“度”,家庭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注重题型,不可以太难,主要侧重学生对知识巩固方面的题型。这就要求老师宏观把握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布置,一些爬坡题主要布置在课堂作业,便于教师评讲,而家庭作业重在知识的巩固上。
3、老师适时地全批或者对优中差三类学生的家庭作业有针对性的批改,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家庭作业,另一方面可以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能够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互相配合,相互理解,各司其职,科学地教育孩子,为孩子明天更加美好夯实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家长来说,批改家庭作业的确为难了家长了,还有许多家长根本无法批改孩子的作业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批改作业是老师的工作,不应把它推给家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教师,虽然没有教过小学,但我认为,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小学老师让家长批改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名的这种做法是对的。
第一,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陪着孩子一起检查作业,是一举两得的事,既陪伴了孩子,又督促了作业,何乐而不为呢?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又不懂,我怎么检查作业呢?怎么办?不懂就学呗!跟着孩子一起学,一起讨论问题,不但可以增强亲子感情,还可以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经常跟我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遇到我和他都做不了的问题,他就会去翻我的课本,努力寻找答案。在父亲的陪伴和影响下,我对学习很感兴趣,小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在我心里,父亲不仅很爱我,而且还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二,小学的孩子自控力普遍不强,需要家长的督促。批改孩子作业的过程也是监督孩子学习的过程。批改作业的时候,你可以了解到孩子是在敷衍应付还是在认真做题,为自己教育引导孩子找到依据,有利于正确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认真仔细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态度和认真仔细的品质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家长在孩子作业上面签字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督促。有了家长的督促,贪玩的孩子可能就会先做作业再玩耍,时间久了,可以培养孩子做事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习惯。其实贪玩是人的天性,孩子贪玩,大人也贪玩,只不过大人的自控力较强,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老师让家长批改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名,就是老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推给家长了。我们不排除有的老师有这样的动机。但是大多数老师这样做的初衷的确不是推卸责任,他们的想法可能跟我上面的观点相同,希望家长陪伴和督促孩子。
的确,很多家长白天很忙,很累,晚上回家没有精力检查孩子的作业,不懂的家长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先去学懂再批改孩子的作业。作为老师,不管出发点是什么,都应该体谅家长的这些难处。目前许多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老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督促孩子把作业完成,尽量让孩子不把作业带回家做,让家长能够在一天的劳累后,在家以比较轻松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