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儒家思想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儒家,儒家思想,思想儒家思想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中华文化几十千年不是祖宗留下的智慧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就人的劣根性,不知道糟到什么程度。现代有点背景的单位,那个墙上没有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速则不达,俭以养德,朝闻道,不在其位,名不正等等。何用探究。诸子百家的体系,构成了中华之国学。智慧,兵书奇谋,那一个离得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儒家思想有利有弊,但是本人认为从整体上说,儒家文化的影响终究是利大于弊的。
儒家关注的是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目的是追求现实的大同世界,抚恤天下苍生,鼓励人学习知识入世为官,建立现世的功业。
因此,儒家之道是尧舜的治世之道,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天之人,他的很多思想在后世千秋万代被奉为圭臬。而在太平年代,一般都推崇儒家,弘扬仁义礼治,重视德治和民生。
比如南怀瑾先生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形容儒家就是开粮食店的,精进利生。民以食为天,人不吃粮食要饿死,不学儒家思想,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会跑偏,缺少仁爱和道德底线。所以,儒家文化是必学的,它是人民价值观的导向,而思想,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根本之所在。
所以本人认为,儒家思想的影响总体上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是清泉,欢迎您的点赞、评论、关注,期待与你一同交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中一华。一中一华就是一阳一阴,一心一物,一天一人,中华文化就是阴阳自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心与物的文化。中为心,华为物,一内一外,一阳一阴。`中'为道家之根,`华‘为儒家之心!`中'是天地间的`太阳'是恒星,而`物华'则是天地间的行星,是月亮是地球。一阴一阳是事物的生命,负阴抱阳是事物存在的规律。天人是一体的,天为心为精神为内在,人为身为物体表体,人应该效法自然追求内容内在品味品质,外相源于内心。社会文化是社会的`内心'社会的灵魂,社会文化应该遵循`以阴抱阳'的规律,而不是负阳抱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思想影响是利大于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是有利有弊,至于天平应该倾向于哪一边,众说纷纭,就我个人来看,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儒家思想乃立国之本,治国之策,不可废止。儒家思想分为很多各方面,因此他们之于当代中国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天人合一”的例子。
从“天人合一”的中,我们看到了儒家传统的普世伦理,也明白了这种普世伦理的生命情怀之特性,更弄清楚了儒家伦理的包含性和宇宙情怀。它从人的生命价值、社会制度及生态环境方面都可以和当代全球价值和谐地融合起来。以见儒家传统地智慧并以之贡献于当代文明。儒家传统地价值观地体验是关乎个体的人的,但是其立意或动机迹最终的追求却是关乎天下苍生万物的,此二者之结合既有生命之情怀亦有宇宙普遍之道理,其全球价值的精一俱见于宇宙生成论。伦理学和人生论。宋儒张载曾这样描述过“天人合一”的伦理意义:“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在这里明确表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化生的,而且天规定了人之所以人的本性,人类社会理想的伦理制度、人对自然万物所应当遵行的伦理原则以及人对自己生命态度。只有这样,人的生命伦理中才能体现出天命精神,个人才能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人伦价值才会是普世的。这个结论也被诗意般地融汇进了他自己那四句著名的格言之中,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外交方面, 中华民族自古热爱和平,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和平。但是,我们必须有维护和平、保卫和平、实现正义的手段和力量。不然,和平只是一种无法达到的愿望,和平的诉求反而会被视为软弱和可欺。说穿了,和平的话语权不能单独存在,没有足以制止战争的话语权就没有和平话语权。这两权也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其制止战争的话语权越大、越硬,和平的话语权也就越大、越硬、不战而屈仁之兵,正是因为握有强大道使对手不敢于轻易冒险的控制战争权,从而,将其逼到谈判桌上来,逼到国际法的轨道上来。在这个意义上,重新释读孔子“夹谷之会”的故事,借鉴其仁者之勇的精神,尊重和坚持国际法的立场,以及“文武兼备”的和平外交方针等等,是不无益处的。
归根结底,我们不应该仅仅单纯讨论利与弊的问题,而是更应该研究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上一篇:罗锅虫怎么防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