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歌中的“意象”一般会有哪些组合形式?又会呈现出哪些“意象”类型?
意象,组合,诗歌诗歌中的“意象”一般会有哪些组合形式?又会呈现出哪些“意象”类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里作为时间的顺序、空间的顺序都是非常态的。它显然是以一种感觉的顺序来组合意象的,有着很强的张力与延伸力,好像要突破出诗的格局之外似的。
可见,这种无序式组合形式的特点是意象在各种感觉中产生,每一个意象都是由感觉而来,并在感觉中向四周扩散,而散点式的无序转换出纷繁的意象群,从而组合构筑成异常空灵的艺术境界,开阔而深邃的艺术空间。
其次,诗歌中还有一种意象群的内部组合是有序的,但意象群之间是毫无联系的,它们之间是无先后顺序的。
再如杨牧的《绿湖的风暴》中的一段精彩描写:
“海岸,海岸,波涛,波涛,许多无谓的争执只为知道谁的海岸美过谁的海岸,谁的波涛望穿过谁的波涛。那小镇,爱情的小镇,唯一的小镇——我忽然看不见竹筒里的米洒,看不见双足缠挂的七色布条和铃铛。在一个烈日的正午,我拨开一片竹桃花,她在另一个花园等我。”
这个图景由“海岸——波涛”和“小镇——米洒”两个意象群叠置而成。虽然每个意象群的内部转换是有序的,都是一幅定点透视的画面;但画面与画而之间是毫无逻辑上的联系,呈现出无序组合的状态。
当然,意象群之间的转换连接是复杂的,有时是很难解析清楚的,有序中包含着无序,无序中又内含着有序。
这种无序式的一项组合,有些类似现代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它通过造成意象的捕击和迅速转换,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艺术空白。
以上例述的无序式组合,如痖弦《远洋的感觉》的意象组构,可说采用的就是电影蒙太奇的剪辑和组合方法。因而其意象的转换极为灵活、迅速,诗意流动、活跃,读者不时地受着美的突然刺激.心灵时时受到力的震颤。
像痖弦的诗句和杨牧的文境,如果不用心灵去体验,还会觉得它是一种神经错乱的疯话。
其实这正是作者美的意识的觉醒,是作者潜意识和瞬感受的获得,它往往能与的心灵发振,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
总之,由于无序式组合的意象是跳跃着出现富有结构张力,闲而其作品的内在生命山峦也起伏般的跃动。这种力的曲线,更给读者以诱迫的艺术魅力。
再说第二个问题,意象的类型
诗歌作品中的意象世界是瑰丽多姿、绚烂多彩的。因为不同题材的作品,有不同的情感内容和表现形式,自然也就有不同的意象创造。特别是由于作家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想象力的差异,更使意象创造的奖学性质有了差别相。
根据这种差别,从意象创造的艺术规律出发,我们可把纷繁复杂的意象区分为再现性意象、表现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三个基本类型。
01 再现性意象
再现性意象,是一种注重于描述的意象。这类意象大多忠实于自然事物的原生印象,而不作大强度的主观变异,作家只是遵循客观存在的节律,给予自然的描绘和渲染。
这种再现性意象的创造,是我国古典诗作的一大特色。有许多古典诗就是以雨现性意象的创造而具感染力、生命力的。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前诗就是以再现性意象的创造取胜。
它展现的物象、声音、色彩以至气氛具体鲜明,以其清新明丽,开阔生动的生活图景,逼真地再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原生印象,透露着生态自然的气息,洋溢着欢快激越的情流,这显然是人化的自然美的再现,当然也是诗人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宣示。
在古典作品中,这样的诗例可说是俯拾皆是。对这种再现性意象的解读,要着力揭示它的再现性及其构成特点。
从艺术构成论的角度来看,再现性意象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点像。在解读中应把点像作为再现性意象分析的着眼点。点像也称单纯意象,是作者头脑中对一种单一事物的映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在现代诗作中,有的以这样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可以构成一首诗。如汪静之的《小诗二》:“风吹皱了的水,没来由地波呀,波呀。”
这首小诗就由“吹皱了的水”这一个单纯意象构成的。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把一个个点像组合起来,构成面像,或称集合意象,以反映某一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表现某种比较复杂的情绪。
如以上例述的杜甫的诗就是如此,这种集成式的再现性意象,在古典文论中被称之为“赋象”,现代则称之为“描述性意象”。
这类意象与单纯意象一样是作家的心灵对现实的最直接反映,但比单纯意象具有更人的包容量和更丰富的再现力。
02 表现性意象
表现性意象是以再现性意象为基础的,它与再现性意象的不同在于作家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地倾注在意象上,而是通过意象曲折地暗示和表现出来的。
意象不再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对一的体现,而成为间接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喻体和客体对应物。与重在描述的再现性意象相比较,这种意象蕴含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对表现性意象与再现性意象的这种不同特征,我们可通过以下两首诗作的比较认识,沙白的《洞庭秋色赋》:
“层层梯田,丛丛树。染绿了洞庭湖的山岗,和三万六千顷太湖。一夜秋风,吹红枝头丹估无数;映于湖波,写出一篇洞庭秋色赋。”
这首诗,显然是以描述性意象,再现了美丽的太湖洞庭山的柑桔丰收景象,而《桔林》则不同,采用的却是表现性意象:
“绿叶总想遮住一颗颗丹桔,丹桔总想钻出一重重绿树。想来曾有一番激烈的你争我夺,才把一片桔林渲染得这般火热!”
在这首诗中,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再现,而在表现自己的沉思,也就是以总想遮住丹桔的“绿叶”和总想钻出绿叶遮掩的“丹桔”两个意象的人化,来喻指当今时代的桔农们为发展商品生产而竞争丰收的情状及其不甘落后的行为心态。
可见,表现性意象不是像再现性意象那样重在描述,再现客体形象,而是重在表现主体,是作者用来化抽象为具象——把不具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情思、品格等转化为具象的一种喻体。
黑格尔在《美学》中谈“意象比譬”时说:“把在意识中显得很清楚的意义表现于一种相关的外在事物的形象,用不着让人猜测,只是通过譬喻,使所表现的意义更明晰,使人立即认识剑它的真相。”这里阐释的就是表现性意象。
对这种表现性意象,在解读中要注意从拟喻型意象和明喻型意象这两种类型入手:拟喻型意象就是把抽象的情意化为具体的物象,把情思虚拟为人或物,使它有光,有色,有形,有神,能言,善思,会动,即使抽象得以具体。
如有不少古文论家都论及“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之妙,说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其实,其妙就在于它巧用拟喻型意象,即把“春意”拟喻为能够“喧闹”的人化物,借以暗示红杏盛开、蜂飞蝶舞,使抽象的“春意”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从而表现了那种春色正浓的情致。
上一篇:制造业设计人员与优秀技工谁重要,还是平等各占百分之五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