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歌中的“意象”一般会有哪些组合形式?又会呈现出哪些“意象”类型?
意象,组合,诗歌诗歌中的“意象”一般会有哪些组合形式?又会呈现出哪些“意象”类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歌,以意象作为艺术营构的元件。一首具有美学价值的诗歌,无一不是由一组组美的意象按照美学规律组构而成的艺术整体。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要从诗歌意象营造的共同美学规律来入手。
先说第一个问题,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有序式组合和无序式组合这两种基本形式。
01 有序式组合
有序式组合,就是指意象的组合是依照某种外在的可感的顺序或联系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更递与转换。
这种组合形式并不排斥意象的跳跃、叠加与交叉,但这些意象跳跃、叠加及交叉的过程中总可以找出一条明确的轨迹来。也就说,这种有序式组合是一种逻辑性的组合。
比如,江河的诗《星星变奏曲》,就是通过意象的生发,连接与想象的流动而使意象构成了这种富有逻辑性的有序式组合: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在这一组意象群里,出现了一连串不相关联的意象单元。其中有的是感觉意象,有的是听觉意象,有的是视觉意象,但这些意象之间却是一种有序的枝生状态。
作者从“春天”这个抽象的意象生发,转化为具体意象“鸟落满枝头”,继而又生发为“星星落满天空”这一诗的主体意象。
但这样似乎有点过于直奔主体而简单化,有失于错综和婉转的美,所以,又将“星星落满天空”这一视觉意象进一步生发而转化成一种听觉意象“闪闪烁烁的声音”。
最后再将听觉意象生发和转化为嗅觉意象,使那“闪闪烁烁”与“白丁香朦朦胧胧”的幽香联结起来。
可见,这种有序式意象组合,要是通过意象的艺术生发、相互转化和联结来实现的,它有利于增加意象的密度与层次性。
这种依据一个意象始发点进行有序式意象组合的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效应,它变本来静止的平面的单层画面为立体的多元意象结构,从而阔大作品的审美空间,使作品饱盈更为丰满的审美容量。
从意象世界的内部构筑规律来看,这种有序式的意象组合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不同、作品的题材和情感内容的不同,所以,虽然同是有序式的意象组合,但其表现方式却迥然有别。
如余光中的《乡愁》,就和以上例述的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将意义上密切相关的意象按时间的推移,由小到火、由过去到今天,用排比的方式来进行有序组合的。
再就常见的情况来看,有的作品是以意象(一对或一组)的对应关系来进行有序式组合。这种组合以对应的结构方式出现,突破了单元的线性的果联系的思维方式,使之超越了一般组合方式而与诗的内涵融于一体。
再如杨炼的《诺日朗》《半坡》等组诗,采用的就是这种组合方式:
“他们走过河流,但是没有水,他们敲打岩石,但是没有火,他们彼此交谈,却互相听不见声音”。
这组诗显然是按照一种对应关系建立起来的意象结构。“河流”“岩石”相对应,“水‘火”也相对应。而“水‘火”又合成一股对然的冲突来对应人与社会的冲突(彼此交谈却听不到声音),从而把人与自然和社会三项粘于一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在杨炼的组诗中,有各种各样的对应方式:时间与空间对应,肉体与灵魂对应,张力与内驱力对应……这些对应方式,使意象之间产生内质上的脉通而形成有序的内部结构组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均衡的空间感。
其次,还有些作品的有序式意象组合,是以诗人的视线扫描的过程来实现的。如张默的《无调之歌》,诗人的视线能导游着我们进入诗的意象世界:“月在树梢漏下点点烟火”,诗人的目光是由上而下的,先看到月,再看到树梢,再看到点点烟火。月和烟火皆是明亮的,月是一轮或一弯,而烟火是散漫的,因此才会有“漏下”之感。
“点点烟火漏下细草的两岸”,视线继续下移,由烟火而到河的两岸,再由河的两岸往远处延伸,看到天边“浮雕的云层”,而云层下面是未“苏醒的大地”,大地朦胧一片,好像是“一幅未完成的泼墨画”,就在“没有脚的地平线”那儿,便是“千遍万遍唱不尽的阳关”。
地平线是空虚的,所以没有脚,而告别家乡的游子还踏着这块坚实的土地。他深情地观看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离别在即,什么时候再回来呢?还是再看一看吧!
这首离乡诗以环环相扣的一个意象长链,进行有序式意象组合,使我们能够真切地感觉到,这种艺术的意象组合所表达的诗人那炽热的情怀。
02 无序式组合
无序式组合,是与有序式组合相对而言的。这种无序式的组台,就是在营构排列意象时舍弃过程的连续性、因果性,以意象的自在生存方式摒绝时空的二维关系,以一种无序的流动切割时空使其自然的组合。
其实,它并非是无序,而是无序的表象里内涵着有序。在诗歌作品中,这种无序式意象组合,主要是依靠感觉性的意象转换来进行的。
诗歌创作往往是从对生活的感受开始的,诗歌是作家感觉的表现,诗歌中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作家的内在感觉世界。
任何诗歌总要传达内在感觉,要将内在的感觉通过意象外化出来,使别人能够认识这种感觉,并和作家一起去体验这种感觉。
如痖弦的诗《远洋的感觉》,就是一首写感觉的诗,也是通过感觉的意象转换而形成的无序式意象组合。
其中 “当故国的鸥啼转悲,死去”,写诗人乘船离祖国越来越远了,内心感到悲伤,他不写自己感觉悲凉;而是将这种感觉外化到鸥啼转悲,死去。借悲啼的鸥鸟的意象来表现内心的悲凉之感。
而“当船首切开陌生的波峰和浪谷”,是写一种陌生感。“值更水手如果是诗人,他将要看见赤道,像束在地球腰间的,一条绛红的带子”,是写热的感觉,船在热带海洋上行驶,诗人不说他感觉到热,而是将赤道说成是“绛红的带子”,这是用“绛红”这一暖色来暗示热。
显然,这几句诗通篇是写感觉,展示了一个感觉性的意象群。这个意象群的构成并非依赖意象之间的直接的逻辑意义上的联系。而是将时空切割之后自由地组合在“远洋”这样一个整体的结构之中。
上一篇:制造业设计人员与优秀技工谁重要,还是平等各占百分之五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