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朝年进贡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吗?怎么衡量?
宋朝,一匹,银子宋朝年进贡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吗?怎么衡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双方的讨价还价中,曹利用和辽国共同的玩了一场猫腻,300万两银子变成20万匹绢,价值200万两银子,辽国的让步并没有吃亏太大;曹利用完成了保住了30万的底线,宋真宗并不知道一匹绢在茶马互市中的真实价格。曹利用回到澶州,宋真宗问谈判的结果时,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宋真宗吓了一大跳,妈呀!300万呀?曹利用很忐忑的说30万,宋真宗松了一口气,他当时哪里知道其中的猫腻呀?想想看,如果像北大教授赵冬梅说的,一匹绢价值一两银子,辽国直接要银子好了,要20万匹绢脑子进水了吗?
《宋史•食货志》中,在很多情节中都是记载收购一匹绢花费二千个铜钱,但是很不幸的是,宋朝的言官却把这个秘密给捅破了。因为,宋史中一段不起眼言官上书,却从一匹绢的生产成本入手,戳破了一匹绢收购价格为什么是二两银子,说白了就是宋朝对大宋朝人民的严重剥削和欺诈。宋朝的农民作坊式生产一匹绢的价格,从植桑、养蚕、缫丝、纺织各个环节,一匹绢的最低成本要五、六两银子,宋朝的收购价只给两石大米,一石米130斤,在正常年份仅值2两银子。
解说一匹绢的成本之前,有必要先大概说一下宋朝的货币体系。宋朝是个很奇葩的朝代,经济也算是发达的但不能算强大,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造成屡战屡败给辽、西夏、金进贡了200多年,结果就是白银和铜钱大量外流,国内经济生活中流通货币不足,就开始浇筑铁钱,一枚铁钱只相当于四分之一等重的铜钱。铜钱一贯为一千枚,重2.5公斤,相当于一两银子,4000枚铁钱相当于一贯铜钱,一缗铁钱770枚,一两银子或一贯铜钱,相当于5.2缗铁钱。
由于铁钱很贱很重,宋朝在宋真宗年间,开始在四川发行纸币“交子”。刚开始发行,是由商户联合作保,由商户抵押80万贯铜钱,发行80万缗的交子。后来,宋朝政府介入收回纸币发行权,却没有银子和铜钱做抵押,然后就逐年滥发,交子逐渐就泛滥贬值。交子坏了发会子,会子坏了发钱引。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至1106年),钱引一缗仅相当于铜钱十几个。在北宋使用纸币的大多数年份,纸币一缗相当于几十枚铜钱,因此宋史中记载的北宋末年财政收入一亿六千万缗,仅相当于银子或铜钱一千多万。
《宋史•食货志三》记载:“宣和三年,言者论西蜀折科之弊,谓其略:‘西蜀初税钱三百折绢一匹,草十围计钱二十。今本路绢不用本色,匹折草百五十围,围估钱百五十,税钱三百输至二十三千。东蜀如之。仍支移新边,谓之远仓,民破产者众。’七年,言者又论:‘非法折变,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钱较麦,麦倍于钱。展转增加,民无所诉。”
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准确意思是这样的:宣和二年(1120年),由于发生了宋江、方腊起义,宋朝言官(朝廷专门提意见的官员),经过调查后向朝廷上书,谏议西蜀折科(养蚕纺织的税收)弊端问题,上书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西蜀纺织一匹绢,收税300个钱(铁钱),桑叶10围(捆)课税20个钱(铁钱)。西蜀的绢不是素色,150围(捆)桑叶养殖的蚕蛹缫丝,才能纺织一匹有成色的绢,一围(捆)桑叶估算150个钱(铁钱),加上桑叶税和纺织税,一匹绢的成本需要23000个钱(铁钱),东蜀的情况大致差不多。蜀地的绢还要移送边疆(向辽、西夏进贡),这就是远离中央的仓库,老百姓破产的很多。
宣和七年(1125年,实际为宣和六年),言官又上书说:“不合理的折钱、折粮、折绢,既可以用绢折算钱,又可以用钱折变麦子。用绢折抵钱,钱是绢的倍数;用钱折抵麦子,麦子是钱的倍数。循环往复增加百姓的负担,老百姓没有地方去诉说。”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段宋史记载中说的钱,经过分析不是铜钱,是铁钱。假如是铜钱,那么一匹绢的成本就达到23两银子,那么一匹绢的零售价就会达到40两银子以上。
一匹绢的成本23000个铁钱,折合银子差不多要6两了,保守的估计一匹绢的成本至少要5两银子(还不包括人工成本),那么政府的收购价至少七八两银子,老百姓才有钱可赚,市场零售价在10两银子以上。宋朝澶渊之盟、庆历合议,每年进贡辽、西夏绢35万匹,银子25万两,总价值接近400万两白银。宋朝政府有这个财政能力吗?没有,通过折变压价收购,把沉重的经济负担全转嫁给了广大的人民。
《宋史•食货志三》“绍兴六年八月,预借江、浙来年夏税绸绢之半,尽令折米:两浙绸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有半,每匹折米二石。”
这段话记载,南宋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朝廷预借江浙两省来年的夏税绸绢的一半,都用大米结算收购;两浙绸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五百,每匹绸绢折和大米两石,两石大米价值二两银子左右。这就是宋朝,一匹成本五六两银子的绢,宋朝收购时只给两石大米,老百姓不破产造反才是咄咄怪事。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人会有疑问,宋朝向辽进贡,为什么要进贡绢20万匹,银10万两,为什么不是直接进贡30两白银呢?这30万两白银是真金白银那多实在。我猜,肯定会有人有这样的质疑。
有关于这个质疑呢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我个人的看法。咱们不说宋朝在进贡这件事的本身上肯定是吃亏了,损失了。咱们就说“绢”与“银”的事,如果单看这个进贡的物品上来说,其实是宋辽双方的一个双赢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点咱们就要先说一下宋这一方面。宋朝大家都知道是手工业和商业都极其发达的一个朝代。对于宋这一方,绢的成本要低于银子本身的成本。换句话来说,如果按照题目中所说的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的话,那么对于宋朝这个成本会低于一两银子,也就是说宋朝无论是从生产还是购买的话,都可以用低于一两银子的成本价来获得一匹绢。
第二点说一下辽国。“绢”其实就是“布帛”辽国也需要穿衣服。而他们的制造成本和购买成本相对来说会高于一两银子。第一他们没有生产技术,第二他们如果想购买布帛还需要跟宋朝购买,而布帛这种东西无论是在民间或者是在上层他都是一个必须品。是离不开的一样东西。与其要了银子在购买“绢”,那还不如直接把必需品要来,能够省掉再购买的运输成本,因为一旦把耗损、运输等成本再添加上,一匹绢对于辽国来说,成本会高于一两银子。所以我会说这是一个相对双赢的成本。这也就是我说这是一个双赢选择的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