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朝年进贡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吗?怎么衡量?
宋朝,一匹,银子宋朝年进贡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吗?怎么衡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宋朝年进贡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吗?怎么衡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匹绢交换一匹马,宋朝花35万匹绢买和平真的值得吗?】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一匹绢等值于一匹马,平均价值10两银子。】
“绢”在宋元以前是丝绸制品的总称,“帛”是丝绸布帛的总称。《宋史、食货志》载:“帛”以种类、质量分十个等级:罗、绫、绢、榇(缎)、絁、绸、杂折、丝线、绵、布葛。绫、罗是丝绸中的上品,质地较厚色彩花纹绚丽,后世叫做“锦”。绢是丝绸中的中上品,质地较绫罗稍薄,绢也有上下品之分。榇(chen缎)、絁(shi粗绸)、绸,是丝绸中的下品。唐宋时期,把丝绸统称为绢,上等的绢就是绫罗,中等绢就是指“绢”,下等的绢是指缎、絁、绸,絁是质地较厚的绸子。
唐宋时期丝绸制品分成七八大类,根据质量分上中下多个等级,上百个品种。各地产的丝绸,规格、质量、价钱也不一样,《旧唐书•食货志》记载绢的价格严重失真,同时记载一斗米才几十个钱。贞观之治世界公认,但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一匹绢、一石米才300个钱,这是任何时代都不可能生产出来的价格。《宋史•食货志》分析:中下等的绢(榇缎)1300个铜钱至3000个铜钱一匹,中等的绢(绢)十千铜钱一匹。上等的绢(绫罗)20贯至30贯铜钱一匹。丝绸的种类、品质、花色繁多,决定了不同档次的绢(丝绸)的价格差别很大。
唐宋时期,茶马互市及丝绸之路贸易中,合规足额的一匹绢长100尺、24两重,一匹绫、罗长100尺、40多两重,民间内销的绢长50尺、12两重。因此,一匹纺织品的长度,有官方规定的标准100尺,和民间非标准的50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官方为了垄断茶马互市的丝绸贸易,刻意制定了两种不同的标准,便于茶马互市管理,防止民间的走私行为。
马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马从用途划分有:戎马(战马)、田马(耕马)、驽马(驾车马),从马的品种质量区分起码有八九个等级,上上品的马当然是千里马,上中品的马是汗血马,上下品的马是宝马良驹,这些上等宝马数量有限,价格也相当昂贵。中下等的普通马数量庞大,普通马也分三六九等,良马的价格二、三十两银子不等,中等品质的马价值十几两银子,下等的劣马价值七八两银子。
字典对“匹”字的解释之一,度量单位,用于纺织品、骡马等。人们一定很奇怪,丝绸布帛的计量单位,为什么用骡马的计量单位“匹”。自从汉朝打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丝绸就是全世界最喜欢的奢侈品,丝绸就是国际贸易中的硬通货。在长期的茶马互市丝路贸易实践中(灾荒战乱年除外),一匹上等的绫罗可以交换一匹良马,一匹绢可以交换一匹中马,一匹较好的绸缎可以交换一匹劣马,慢慢地,丝绸的度量单位就固定在马匹的“匹”上了。
【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宋朝为什么要给辽国进贡?】
宋真宗元年1004年,辽国国主辽圣宗耶律隆续和萧太后,意图吞并宋朝出兵30万而兵发两路,一路由辽圣宗率领进攻瓦桥关(河北雄县),一路由辽国元帅萧挞凌率领进攻定州(河北保定)。萧挞凌攻破遂城生擒宋守将王先知,力克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瓦桥关守将杨延昭不得不撤退,宋朝朝野震动,劝说宋真宗逃跑者有之,劝说宋真宗迁都者有之,宰相寇准等人力主宋真宗亲征。
北宋虽在局部战场对辽军有小胜,但是并不能挽救整个北方防线的崩溃,除个别地区还在凭借城池抵抗外,辽国元帅萧挞凌一路从定州攻击至宋朝澶州(河南濮阳),20万辽兵三面包围了渊州,宋真宗在寇准等抗战派的督促下,也已抵达澶州前线。杨嗣、杨延昭建议,派重兵绕道辽兵后方,切断辽军的补给线,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主张,宋真宗没有采纳。宋朝各路援军抵达澶州,澶州地区的宋军人数已经达到30万,一场大战即将在澶州爆发。
辽国元帅萧挞凌率领数十名骑兵,抵近澶州城外围视察了解军情,宋澶州守将张环(又说周文质)正好看到,就命守军用牛弩(用牛上弦的床弩),向辽军射击,萧挞凌被射中脑袋而毙命。萧太后知道元帅萧挞凌死亡的消息后,暂停了辽朝的朝议,亲自赶往了澶州前线。宋真宗在众多大臣将领的护卫下,为鼓舞士气而到达澶州北城,立时宋朝数十万军民“山呼万岁”士气大增,誓与辽军血战到底。
宋朝降将王继忠劝说萧太后和宋朝议和,并且以萧太后的名义给宋真宗写了书信。从整体战局来讲,北宋丢失河北山西大片国土和众多城池,辽军总体是占据战争的上风的;但是,在两军僵持的澶州战场上,宋军射死辽军元帅萧挞凌,辽军的士气受挫北宋士气正旺,双方的军事对抗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果,宋辽双方继续打下去,战争的天平很难说不发生倾斜,宋辽双方都有战败的可能性,宋朝战败的可能性偏大。
原因是,无论是宋军能不能守住澶州城,平原作战对于辽军是有利的,澶州是宋朝东京汴梁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辽军获得援军,派一支强大骑兵绕过澶州,直取宋朝东京汴梁,宋朝可能真的就完了。当然,宋军也可以派重兵绕到辽兵后方,切断辽军的补给线和后路,但是有个问题是,宋朝的骑兵少步兵多,机动作战能力并不强,步兵进军的速度又很慢,少量的骑兵穿插敌后,很难完成对辽军的分割包围任务。总体来说,双方战平的结果很大,都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辽军占据稍大的优势。
宋金和谈,辽国萧太后提出的条件是,宋朝给辽国每年进贡300万两白银。300万两白银是宋朝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宋真宗给出的底线是100万两,寇准给宋朝谈判代表曹利用给出的底线是30万两。宋辽最终谈判的结果:1、宋辽称兄道弟。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罢兵。3、宋每年给辽20万匹绢、10万两银。4、开放榷场,容许边境互市贸易。宋朝保住了最后的尊严,但是却背上了沉重的岁绢、岁银。
【澶渊之盟中的岁绢,到底值多少钱?】
前面已经讲解分析过了,20万匹岁绢,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一匹绢根本不等于一两银子,一匹中上等的绢(绫、罗、绢)的价值等于一匹普通马的价格,一匹绢可以交换一匹马,价值10两银子上下。而一匹中上等的绢,被运送到波斯、阿拉伯的时候,就变成了10两金子,当波斯、阿拉伯在把一匹中上等的绢,运送到欧洲的时候,一两绢就变成了一两金子,丝绸之路驿站式的贸易传递,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利润。
读者一定会问,宋朝当时签订协议的时候,难道不知道绢的价值吗?一匹绢价值10两银子,冷清先生你有什么证据呢?且慢,宋辽议和开始的时候,辽给出的价格是300万两银子每年,谈判的结果怎么变成20万匹绢、10万两银了呢?很简单,当时,辽国把持着丝绸之路贸易,宋朝的丝绸是通过辽国、西夏向中亚运送贸易的,辽国对中上等绢的价格价值非常的了解。曹利用要想达成30万两白银的条件,是根本不能完成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