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都说冬至大过年,这是哪里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
冬至,太阳年,历法都说冬至大过年,这是哪里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吃了冬至饭,多做一根线。丰盛过节,节后大干,为了生活比蜜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冬至如大年,当年我在江苏扬州打工,就亲身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家家户户到了冬至这一日,如同过年一样热闹,祭祖,做好吃的,不去做任何事情,开开民心的度过这一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冬至离过年近了,自古传递至现代无人不晓为人不知,那是必须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广东人的说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应该在南方尤其广东表现的更强烈。在北方的很多地方,冬至就是包饺子吃饺子,有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说法,印象中冬至这一天也只是包饺子而已,没有别的特别之处。但在广东冬至这天过的就相对非常隆重,一家人必须在一起,买很多菜,做各种好吃的,齐齐整整过冬至,很热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今天是冬至。参与讨论一点冬至的话题。
冬至大过年,不是某个地方的说法,而是中国的说法。中国文化所影响到的地方都知道这一说法。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把太阳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分成二十四等份,等分点的时刻就叫节气。其中单数的叫节气,双数的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长期观察天文的结果。但回归年时间的确定,最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日影。这就是古代的日昝。用日昝测出一年之中影子最长的一天,就是夏至。最短的一天,就是冬至。冬至测出来之后,再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二十四分,就成了二十四节气。如果测不出冬至的话,立春、春分、立夏、秋分等等就都无从确定。所以,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重要的一个。其地位当然比春节重要。
中国人所谓的“年”,也叫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也就是规定那个月是一年的开始。这在古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历法是先用十二地支命名十二个月,然后各朝代自行规定以那个月为正月。这就叫改正朔。冬至所在的月就是子月,而夏至所在的月就是午月。夏历是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这样,午月也刚好在五月。
历法的创立,与阴阳的观念是直接相关的。为什么一年中会有冷的时候,有热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思想和探究,创造了中国的历法,也创造了中国的文化。从冬至到夏至,又从夏至到冬至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
宋代邵雍有一首诗《冬至吟》是这样写的: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易。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有人解释说,冬至子之半,是说冬至是子月的一半。这种解释肯定不对。今天就是2019年冬至,本月也是子月,但今天却不是子月的一半,一半应该是十五。而今天明明是冬月二十七。所以,子不是月。它可以理解为不确的时间单位。也就是说,以今天为界,之前是一天比一天冷,之后就一天比一天热了。冬至是处在这个阴阳变化的中间位置。
天心无改易,这一句很有意思。在邵雍看来,天是有心的,也就是有情感的。什么是天心无改易呢?是说,在冬至之前,太阳是离我们而去的。越来越远,越来越冷。之后,太阳改变方向,越来越向我们靠近。这种离去和靠近,产生世间的阴阳变化,是天有意为之,有心为之的。但在冬至的时候,天既不远离,也不靠近,天既不靠近你,也不疏远你,就是天心无改易。天是无思无为的状态。而天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有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冬至之后,太阳向我们靠近,阳气就来了。这就叫
“一阳初动”,过了冬至为什么称为“数九寒天”?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代表阳。所以,数九寒天虽然是最冷的时候,但却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数九,就是盼阳。阳气又是一切生命的原动力。所以,阳气来了,生命也就开始了。但在阴阳转变的冬至之时,是万物未生之前的状态。是生长的基因和种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