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兰亭序》被称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据说王羲之说让他再写一遍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了?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兰亭序》被称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据说王羲之说让他再写一遍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真正的书法不仅仅是意思表达的符号,更是一种情感表达的符号,它属于艺术的范畴之内。
那么,我们再来看《兰亭序》。
首先是字的形态非常优美,且极富变化。比如全帖中二十多个“之”字,每一个“之”都别具姿态,毫无雷同和相似。这一个“之”字的写法,每每被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所赞叹不已。
其次是字的结构美。从结构上来说,《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都筋强骨健,血肉完足丰驱美。字的结体,对称揖让、舒展、收敛,安排的巧妙而又自然,绝不强求,自然天成,气韵非凡。
第三就是在章法上一气呵成,动静随心,收放由心,疏密得宜,恰到好处,行气更是流畅自如,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有此以上三点,《兰亭序》足可以被称之为“神品”。
至于故事传说王羲之自己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效果,这很正常。文章的开头就说了,书法是情感表达的符号,它要表达的是书者书写时的情感。人已不在,境已变化,事情已经过去,心已变,情难在,自然也就写不出一样的东西了。
要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环境好,既有茂林又有修竹,更有高山流水。天气很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就是孙过庭说的“五合”中的“时和气润”。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做了修禊之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然后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心情大好。这就是孙过庭说的神怡务闲,感惠徇知。然后纸墨相发,意兴盎然。众友相托集诗写序。面对众友的题诗,纸墨相发,偶然欲书。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心情,写不好字都难!加上王羲之书法的功底,当然是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可见要创作一副好的书法,就是要适合孙过庭说的“五合”才对!要有好环境好天气,好纸笔,还要有好心情,更要有书写的强烈欲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再写一百遍也不可能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仅“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古代流传下来的所有经典墨宝,如果让书写者再写一遍,肯定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而现代书家往往能把自己曾写过的作品写得如原来一般效果,并不能说他们的书法水平有多高,因为他们是在画字,不是写字。
我们说“字如其人”,并不是说一个人的性情便能决定他的字的风格,而是还得加上心境。王羲之曾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如今,学书之人无不学王羲之,然而,能体会此话中含义的人又有几个?这也是当今许多书家的作品让人感觉毫无感情和生气的原因。
写字是无意为之,画字则是有意为之;人的性情是固定的,但心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就如河水不断流动,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神品可遇不可求,就算王羲之再世也写不出第二幅《兰亭序》!
动则上亿的稀世珍藏书画作品,都是神品! 因为仅此一幅,为什么好作品没有第二幅呢?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内容的!
天下第一行书的 《兰亭序》就是最好的证明,王羲之自己都尝试过再写一幅,但没能如愿!
可见神品是有生命有情感的的。时间、地点场景、人物的变化,都会影响作者的心情,就如王羲之再写《兰亭序》时,知己不在,酒意不在,诗意不在,心情也不在,怎么可能有同样的作品在呢?
神品是有感而发,笔随意动,情到深处,笔意亦浓,字字真情,句句实感,怎能没有生命,又如何再造!
可见神品可遇不可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说?谁说的呢?也是据说,写第三遍就OK了。[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上一篇: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一味的“养生”,而是好好吃饭!认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