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兰亭序》被称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据说王羲之说让他再写一遍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了?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兰亭序》被称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据说王羲之说让他再写一遍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兰亭序》被称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据说王羲之说让他再写一遍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一门艺术,除要有扎实的功底,还要有灵感,王羲之在写《兰亭序》这篇书法作品时,应该是灵感因素最重要。为什么说让他再写这篇书法就写不出以前的水平,这说明他找不到那种灵感了。正如诗仙李太白在写诗时,总爱饮酒来激发灵威,当他饮到一定时候,诗兴大发,写出了许多千古诗篇。因此,我认为,不管书法也好,其它文学艺术也好,除要有扎实的功底,渊博的知识外,我认为灵感尤其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艺术创作,感觉非常重要。
即使同一个人,同样的技巧,没有感觉的触发,神作也不会出来。
文人雅士聚会,做禊礼,玩游戏(流觞曲水),饮酒作诗,风景好(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恰巧天气也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于是欣然命笔,为当天产生的作品集写一序言。
就像我们所有人都不能再拥有已经逝去的时间,王羲之也不能重回写序时的心境与感觉。
心境会影响手上每一个微小的动作。
不止《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这天下另两大行书,也都是文稿,也都连作者也不能复制。
另外,号称天下第五行书的杨凝式《韭花帖》是午觉醒来,刚好有人送美味佳肴到,吃了感觉很好,于是写下感谢之情。
吃过很久以后,舌头上感觉已淡,还能写出那个味道吗?
这里牵涉到艺术创作如何才能创造美的问题,愚以为真善美真是前提和基础。
试想没有王谢家族的背景而写,没有那一次活动而写或者那一次活动很扫兴而写,《兰亭序》还会成功吗?
颜真卿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能够写成《祭侄文稿》吗?
所以,说到底,生活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那些说假话大话的伪饰雕琢做作的“艺术”令人作呕。
假如有人以喝大酒啊吃大肉啊的感觉写《兰亭序》,效果可想而知。
说远一点,梵高把天空画得旋转,是因为他某一刻真的感觉到天空在旋转,他把柏树画成绿色的火焰是因为他确实“看见”过柏树在燃烧。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是因为他眼里的世界分崩离析。
最后,说回“感觉”。
感觉应该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有生活依据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一种文化,不仅仅是写字(不是训练的结果),更是书法家的精神或灵魂深处的一种行为,故愚以为“书法是灵魂的轨迹”!
所以书法具有书法家自己的思想,具有不可复制粘贴性,虽可以临摹但不会得其神韵(愚以为神韵不可学)。
从古今临摹兰亭序的著名书法家的临摹作品看,各具风采,然与冯承素的模本均有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在和一帮朋友喝酒作诗,彼时气氛正浓,大家妙句频出,王羲之酒意上涌,豪气顿生,扯过纸来,一篇洋洋洒洒的千古名篇从王羲之笔下倾泻而出。
第二天酒醒再看时,也觉得写的很出彩,只是因为当时急就,篇章中免不了有几处涂抹。王羲之力求完美,打算重新抄写一遍,可没了当时的气氛和感觉,所重抄的字免不了带些刻意的味道,再不复当日兰亭之潇洒跳脱,于是便作罢,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有几处涂抹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名篇《兰亭集序》的问世,就是因为有美酒的加持和气氛的烘托,缺了那个条件,再不复当日之状态,状态不对,自然再写不出了。
酒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喝酒豪气顿生,成就千古传奇,有人喝酒惹是生非,造成一时悲剧,喝的好了,王羲之写出兰亭,李白诗盖全唐,武松提拳打虎;喝的不好,哭哭啼啼,情绪崩溃,吐得满地一片狼藉,这便是酒的神奇魔力。
除了酒,还有当时的特定环境。
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为当世名士,这帮人有钱有闲,动不动就聚在一起吹牛唠嗑。名士相聚,自然少不了美酒佳人,试想,红颜磨墨,柔夷斟酒,身边皆饱学同好,一时暗香浮动文思泉涌,气氛达到顶点,诸般条件推动之下,胸中情绪才得以从笔下发泄。
这些都是无意中达成的条件,若要刻意复制,便少了随意和洒脱,反而不美。
所以,《兰亭序》成了王羲之一个偶然达到的高度,这是建立在他本身书法能力之上,是环境催化下的升华和质变,正是这些偶然因素促成的复杂原因,才真正是《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和绘画不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时间地点,心情其中只变换一下结果就不一样,除非复印机。
上一篇: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一味的“养生”,而是好好吃饭!认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