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农耕文明在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中有时处于下风?
农耕,游牧民族,中原为什么农耕文明在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中有时处于下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冲突中,之所以时有处于下风之事。是因为农耕文明在宋以后,以文制武,开了文贵武贱之风,从此后,武功自废,贵族与知识分子阶层们,彻底扔掉了自远古以来就在腰间佩挂了几千年的刀剑。
此后的近千年中,文弱,就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志,从而使温良谦恭顺变成了整个民族之风。那样,就不是时处下风了,而是整个文明,二次遭灭!实际是三次,南北宋分別让人各灭一次。
且从战斗力这一角度,简单分析一下,自汉匈战争始,直至满清灭明时两种文明对比。
由汉匈战争始,历经三囯、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北宋早期。游牧民族倚仗骑兵之势,飘忽无踪,呼啸如风,在机动性上,确实远胜于同时期农耕文明军队。
但农耕王朝军队,却有坚甲利兵之志,凭借严密的组织体制制度与坚固军阵,无论是在山地还是大平原上,只要汉军列阵野战,那是游牧骑兵万万不敢与之争锋的。只要农耕王朝励精图治并有开拓之心时,但有精锐步骑二万至五万数,以良将率领,便能作五千里远征,横行绝域。如汉之卫霍,唐时李靖、苏定方等等,便是如此。
史上在北宋以前,游牧骑兵战胜中原军队的战例,全是先以骑兵之利,大踏步后退,透汉军深入,再迂回断其补给线,然后包围,袭扰,使汉军后勤不继,将士沮气、阵型崩坏而遭歼灭。
反之,如果以硬碰硬,野战对决,无论极盛时的匈奴、突厥,还是吐藩回纥或契丹,都不会也不敢干这样的事。东汉末三囯与唐未五代的割据军阀们,仅凭一州之力,亦绝不会怯于与同时期的游牧军队野战对决。
班超在鄯善,以三十六人敢夜袭匈奴使团百六十人,并全灭之。虽为突袭,然而若以堂堂之阵对决,三十六汉军结阵战斗,对上百余匈奴人,也不一定会输。何也,就是组织体制与坚甲利兵之优。苏定方只步骑二万人远征,大破西突厥十万。安西节度府二万四千兵力,控扼彊域百万平方公里。全是这道理!
农耕文明的良家子,虽个人悍勇与骑射之艺,普遍不及马背上长成的游牧人。但农民们自少年起,就十年如一日的田间劳作艰辛,使农耕之民们养成了良好服从性与无与伦比的坚韧性,这恰恰就是最优质的兵源。在崇尚军功的汉唐先秦时期,渴望凭军功封侯、得爵位、授田地、改换门庭的士人与农民们,在制度激励之下,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与进取欲,足以横扫一切,这也正是疆域能大拓展的原因之一。
而自北宋末年之后,农耕文明在文贵武贱之风影响下,由以前的虎狼彻底进化成了绵羊。军功如贱役之后,将军们不能凭军功入仕,仕途无望,无志便会敛财。就纷纷贪墨士卒的赏钱。士卒们立战功了,既不能凭此改换门庭,仅有的赏钱也会让上官们贪掉大半。这就叫“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从宋代的贼配军之称,到明代地位低贱的卫所军户,如此军队,就已经失去了曾经荣誉感,,这样一来,农耕文明军队中,将士的求战欲望已经彻底丧失了。当然,也就失去了先辈们与敌野战决死的勇气。
“闻战则喜、闻鼓忘死”之说,从此就成了历史。
此时的农耕文明王朝,原本为自己优势的野战能力丧失了。面对外族入侵时,凭深沟坚城固守,就成了军队打仗的主要方式。宋与明二朝,除了开国之初有些余烈之外,后期打仗,主要就是守城。以二万之军,作三五千里远征,野战对决歼敌,那是想也不敢想之事。岳飞,倒是似有此能,但有此能力者,错生于文贵武贱之时代,一般都不得好死。
所以,汉未唐末的军阀,仅凭割据一二州,各以弓弩刀矛相争,仍能压得住鲜卑乌桓与契丹。
而宋末明末之时,以举国之力,且据有火器之优,也挡不住蒙古与满清八旗。
历史这东西,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有时,是经常。冷兵器时代,在兵器无代际差的情况下,由战马与人组成的骑兵是最快的机动化部队,而游牧民族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善于骑马,射箭,民风彪悍。这是农耕民族无法匹敌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就完全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吧?农耕文明在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中有时处于下风主要原因无非两点:
首先,农耕文明在与游牧民族各自产生的大背景下是什么?而产生的大背景在两者发生冲突时,是不是有时使前者出于下风的重要因素。
农耕文明大多的解释就是中原文明、华夏文明,就是以择水而居、耕者有其田、按照四时八节二十个节气冬去春来、和谐生存、无穷往返。而这种文明的源头,应该也是在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之后产生的一种定居式、相对稳定式、比较守规则的相对先进的文明了。
古人在遮羞、觅食、蜗居、逃生,也就是现在说的衣食住行这些问题上也是逐渐进化的。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原民族和农耕文明从主体的渔猎族群和游牧文化中分离、分解出来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是先有渔猎文明和游牧民族,而后才有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的,渔猎和游牧是先天的、自发的、主要的、占多数的;而固定下来的农业和农耕则的是后天的、后发的、占少数的。几万年、几千年的历史和考古都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尽管农耕文明是先进的、发达的,但是在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固守一隅的农耕文明总是受大本真的、流动的、深厚的游牧民族的冲击,甚至在与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中有时处于下风就是正常的现象了。
其次,当农跟耕文明发展到可以兴修水利、屯水施肥、消灭病虫害,就是说农业经济已经高度发达了的时候,游牧民族为什么还可以在两者的冲突中处于上风?
这就要说铁器或者更先进的青铜器还有其它生产资料的改变了,人类大多从大森林里出来的,木质器具的使用带有原始的动力。金属工具的使用,应该是不亚于人类从钻木取火到刀耕火种一种里程碑式的进步,这样,农业产量大大提升、中原文明昌盛而且发达起来,黄河流域以及后来的长江流域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但是,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为什么还是战胜或者叫绝对优势地战胜除此之外的渔猎文化的游牧民族呢?这就是在冷兵器时代对交通工具使用的问题了,游牧民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弓箭你有他也有,但是他们的行动是快捷、奔驰的骏马,中原人呢?交通工具或者叫代步工具还是骡子、牛车,最富有的人家也就是马匹套车,跟几乎就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的人相比,你的移动速度、你的狂野情怀、你的生猛活鲜和男儿血性根本跟他们不在一个层级之上。所以,就有了GDP世界第一的大宋江山被金、辽、契丹、蒙古人给灭掉了,就有了庞大的大明帝国被努尔哈赤的子孙们趁着草原上飞驰而来铁骑给摧毁了。归纳起来说,就是先进的农耕文化,虽然富裕了,但是也保守了;落后的游牧文明虽然落后了,但是更有开拓精神,更有后来居上的勇气了。
上一篇:2019年又到谈钱伤感情的时候了,请问您带了多少钱回家过年?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