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古代会以儒家思想为主?
儒家,法家,思想为何古代会以儒家思想为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文化,是因为儒家的仁爱思想,既适应民众的修身齐家,安居乐业,又合乎上层政治的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广施仁政,得民心得天下,天下归心。
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过份强调法律的作用,独掌军政大权,推行严厉的法令策略和手段,维护君主的地位和利益,用专制手段控制民众。苛政猛于虎,只是令百姓苦不堪言,满腹怨恨,这样势必引起农民的反抗和起义。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各诸侯争霸天下,武力统治,儒家思想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那个时代的各国诸侯都是以法治国,以成就自己的千秋帝业。商秧变法促进了秦国的迅猛发展和强大的势力,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央政权大一统,成也法家。随后的大秦王朝仍然以法治国,又加上焚书坑儒,过重的苛捐杂税,兵役和劳役,导致百姓无法休养生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揭竿而起,短命的秦王朝走向灭亡,败也法家。
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有过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认为“无为之治”难以稳固中央政权大一统的长治久安,必须有一种新的思想理论以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以维护上层政治的稳定和中央政权的利益。与汉武帝顺应历史的潮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博采众长,儒家思想走上政治巅峰,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儒家思想一直是与时俱进。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原始的内容有着很多的完善创新,是以儒家为主,集法、道、阴阳于一起,实行内儒外法的治国方案。后来的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又是儒家思想新的传承和发展,在后世五百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历史选择了儒家思想,顺应民心,贴近百姓生活,适合社会现实。从而有着大汉王朝四百年的长治久安,政通人和,也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灿烂的文明,辉煌的盛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选择了儒家而非法家,是因为法家思想激化了贵族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而儒家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君主权利的稳定,但是却也巧妙地缓和了贵族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
1、法家思想利用人的“自为”心,教君主如何控制臣下,重法太过,缺了“人情味”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法、术、势”,旨在教会君主如何利用人的“自为”心去更好地“驾驭”他们。可能“驾驭”两个字说得有些重,但是韩非子学说里面的君主与臣下的关系,像极了“驾驭”。
那么什么是“自为”心?说地直白一些,就是“以自身利益出发”的心态。韩非子认为人皆有“自为”心。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意无意被自己的“自为”心驱使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为上之君主就可以利用人的“自为”心来“驾驭”百姓。
同时,韩非子基于人“从利而动”的特点,继而提出“重赏重罚”。因为人之“趋利避害”的特点,所以人在“重赏重罚”下自然会“守法”以“求赏”了。
韩非子学说在逻辑上看起来还挺行得通,但是,韩非子以他的“自为”心推理出“重赏重罚”的成立条件,是在人极端“自为”的状态下成立的。但是,人真的极端“自为”?若承认这一点,那么人类社会也就太“冷冰冰”了。
同时,人类社会之所能够建立,定不是因为人之极端“自为”,社会是一个团体,团体的存在,必定需要“团结”,“团结”怎么可能靠挟持人之“自为”心来维系?
所以,法家思想,看上去有些重法太过,缺了些“人情味”。
2、儒家思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讲人情亦守礼法
而儒家思想就不同了,儒家思想显得“圆润”许多,它没有法家思想那么“尖锐”。儒家思想尊重人之有血有肉有情感。所以不会把人完全定义为“从利而动”的存在,即便是荀子,亦认为人可以在后天教化中,成为一个守礼向善的人。
所以,儒家思想之帮助君主治理百姓的法子,是以教化让百姓形成内在的道德自觉,让百姓尊从仁义做事,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百姓做事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尊崇于自己的内心,而并非是在礼法的“威逼”下行事。这首先就照顾到了百姓的感情。
同时,儒家也不是纯粹依靠“教化”来治理百姓,儒家也对国家之律法有维护,认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不能包容,应该按照律法规定“以直报怨”。而面对有德之人的帮助,则抱之以德。可见,儒家思想的特色更加温和,讲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讲人情的同时亦守礼法。
3、法家维护君主集权;儒家讲尊卑亦讲重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法家以人之“自为心”为出发点,来教君主如何“驾驭”百姓,这是一种用“利诱”以及“威压”的方式,让百姓屈服。这种“屈服”的状态必定会导致民怨沸腾,毕竟都是人,谁会生来就接受绝对性的压迫与利诱。法家思想长久施行下去,十之八九会引发暴动,秦二世而亡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儒家就相对比较“聪明”了,儒家深谙国之兴衰与百姓的意志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儒家思想在维护社会尊卑秩序的同时,一直不忘提醒君主“民重君轻”的道理。既然后世统治者要通过儒家教化百姓,那么儒家之“重民”思想定然会一定程度上作为君主之“警钟”,而君主更不会视百姓之“生死”为无物。关于这一点,除了历史上少数昏君以外,大多数君主还是为天下苍生劳心劳力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历史选择了儒家而非法家,是因为法家思想激化了贵族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而儒家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君主权利的稳定,但是却也巧妙地缓和了贵族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失火烧了200棵橡胶树,对方叫赔5万,不同意,结果会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