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一马上选课,到底怎么选啊,孩子和家长一头雾水?
组合,学科,学生高一马上选课,到底怎么选啊,孩子和家长一头雾水?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于普通高中的同学来说,理化生由于比不过重点高中学校,所以偏文科的政史地师资力量相对好一些,因为这些学校会集中力量发展政史地。
所以,如果出于这样学校的同学可以选偏文科的组合。
5、理性
很多同学在进行选课的时候,往往看别人选什么就选什么,跟风选课特别多。
跟风选课的最大坏处就是没有自主性,不切合实际,选了之后容易后悔。
初次进行选课的时候,大家最容易跟风,因为感觉人多的地方安全。我写过多篇文章,专门论述过应该如何进行选课,跟风选课是最要不得的。
跟风选课的同学往往会成为别人的炮灰,同学们和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飞鱼劝学,站在教育第一线为您解答问题!
关于“选科”,虽然我们在头条上已经做了很多回答了,每一年都仍有大量的学生和家长不断地反复地询问,因为每一年都有新生进入高一,高一下半期时就要进行“选科”,学生和家长们临到选择时竟然还是一头雾水。
下面,我就对高一阶段的“选科”进行一个梳理,希望家长们能看明白。
首先,家长要弄明白“什么是选科”?
什么是选科?
准确地说,“选科”是以前的一种叫法,现在不叫选科了,叫做“选课组合”。以前的“选科”主要是指选择文科和理科,文科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而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是文理科都要学的科目。
现在的“选课组合”其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就其组合的方式来看一共有12种,包括以“物理”为代表的六个组合和以“历史”为代表的六个组合。
其选择方式为“3+1+2”,其中,“3”是固定的,语文、数学、外语,“1”是“物理”和“历史”二选一,“2”是“剩下的六个学科中的任意两科”,也就是“六选二”。
其次,家长和学生都应该明白,选科的“参照依据”是什么?
按照新高考的解释,这是“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们认为,学生应该从高一年级时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为了自己的规划就必须得提前选好相应的科目。
那么,选科的参照依据究竟有哪些呢?
选科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选择,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对人生未来的选择。既然是一种选择,就必须由一定的参考依据,不然你怎么进行选择呢?
选科参照的依据和顺序一般是这样的:
①学习成绩→②兴趣爱好→③职业方向→④就业情况→⑤家庭因素→⑥其他因素
解释一下:
排在第一位的是成绩,选择组合时肯定首先看成绩水平,成绩好的优先选择。不过,这个“成绩”绝不是那一次的考试成绩,应该从最近几次,或者最近一年的综合成绩来看。这样更加科学。
排在第二位的是兴趣爱好,对自己喜欢的学科,学得懂的学科优先选择。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高二高三的学习才会有较大进步。
排在第三位的是职业方向,想当科学家的肯定要尽量选择理科,想当文学家的肯定要选择文科,要做会计的要选择理科,想当记者的要选择文科等等。想当医生的,必须要选择化学和生物两个学科,想考古的必须选择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想当律师最好选择政治和历史。
排在第四位的是就业情况,学生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一定要符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太冷门了可能找工作比较难,太火爆了竞争压力大,要找一些就业好、待遇高、竞争小的一些职业。当然,这个就业情况各个地区,各个省市,甚至各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
排在第五位的是家庭因素,这里所说的“家庭因素”主要是指经济条件和人脉资源,如果一个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非要去选择艺术方向的话,高昂的学费可能令他吃不消,甚至可能带来辍学的压力。关于人脉资源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
排在第六位的是其他因素,包括性别差异、工作环境等因素,学生在“选课组合”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这就要求学生和家长“实事求是”,而不能“好高骛远”。
最后,家长和学生应该明确选科的“态度原则”。
选课的态度和原则也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就是“随波之流”式选择,“一窝蜂”式选择,这样的选择非常不理性,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阻碍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
总的态度原则是:多方参考,学生决定。
所谓“多方参考”,就是指学生应该多听从家长的意见,老师的意见,结合同学的意见,亲戚朋友的意见,网上的意见,最终梳理出自己的意见。
不要怕别的意见会干扰你的选择,要从别人的意见中听出“选择方案的优劣及意义”,老师为什么建议这样选?同学为什么要选哪个方案?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当你把这几个问题弄明白了,基本上就知道自己该这么选择了。
所谓“学生决定”,是指学生在听取多方意见之后,最终拍板决定选择的组合方案,家长和老师不能帮助学生选择。
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不少家长,甚至有不少老师,在这一点上就非常糊涂,他们帮助学生选择,虽然出发点是好心的,但是,万一你帮学生选择的这个方案不适合他的发展怎么办?影响了他的前途怎么办?谁能承担这样的责任呢?!
结束语:
家长应该把“选课组合”的最终选择权和决定权都交给孩子,不过,在交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他们产生一种“责任意识”和“努力意识”。
“责任意识”须明确告知学生,自己的选择要为学习负责,为自己负责。
“努力意识”也须明确告知学生,自己的选择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提供了一种途径,最终的结果还得看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一选科组合方案,主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学习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思量选择学科组合方案。在经历3+3选科组合方案模式到3+1+2选科组合方案模式的过程中,学生所在地选科组合方案的政策规定不同,选科组合方案的具体操作要求也不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