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楚汉之争,我们知道刘邦胜了,但除了刘邦会用人之外,还有其他胜利的因素吗?
项羽,刘邦,关中楚汉之争,我们知道刘邦胜了,但除了刘邦会用人之外,还有其他胜利的因素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邦和项羽是2000年前并存于世,叱咤风云、笑傲沙场的一对生死对头!
最后,亭长刘邦成王,贵族项羽败寇。刘邦问鼎九五之尊,开创汉朝,史称汉高祖。
世人皆为这样的结局唏嘘感叹,因为在世人眼里,项羽以其“力拔山兮”的气魄和“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彪悍,更适合纵马驰骋、横行天下!
在“卑劣的成功者”、“悲壮的失败者”之间,世人更愿意把惋惜和同情赐给后者!
笔者谨以下文评述刘邦和项羽的差异,进而论证为何“再给项羽一万次机会,他也不是刘邦的对手!”
一、草根盲流VS豪门贵族!
刘邦是根红苗正的农二代,其父名字有很多:刘湍,也叫刘昂,字执嘉,名字生僻而高冷,貌似是当了太上皇以后取的。就像朱元璋的父亲,在农村叫朱五四,在史书里叫朱世珍一样,谁让人家的儿子都是皇上呢?想叫啥就叫啥,就这么任性!
反正《史记》称刘邦之父为“太公”!刘太公这辈子干了两件大事情:
第一件大事情是:作为证人,现场目击刘邦的出生异瑞;
第二件大事情是:作为人质,差点被项羽给炖了煲汤!
先说第一件大事情:刘邦出世!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也就是说刘太公作为目击证人,亲眼证实刘邦其实不是农民的儿子,而是蛟龙之子!
然后刘邦的一系列神迹,开始走进史册: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史记·高祖本纪》
反正我不信!
《史记》中对于早期刘邦描述的关键词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说明刘邦年轻时是个举止轻薄、不事生产、喝雉呼卢的酒色之徒,成色十足的草根儿加盲流!
不过刘邦乐善好施、宽厚大度,颇似及时雨宋公明,也有点类似于影视剧里的“古惑仔扛把子”。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而项羽,则是楚国的贵族后代,名门血统,其父乃楚国名将项燕,被秦国名将王翦所杀。所以,项羽是标准的破产官二代!
出身不同,导致境界不同!
刘邦和项羽都曾目睹了秦始皇车驾的豪华阵容,都曾发出僭越之言,境界高下立判: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中说刘邦“常鳐”,而“鳐”这个字的读音,接近于“游”,所以有人误认为是刘邦是在旅游途中。实则不然,“鳐”音yao,意思是“徭役”,而不是旅游。彼时,刘邦还属于秦国的苦力,能发出这样的慨叹,已经是大大超出其社会身份地位了,与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遥相呼应,皆为苦力大众中“有文化、有理想、有志向”之魁首!但刘邦也只能是羡慕、嫉妒,陈胜也只能是恨!
而少年项羽则是看热闹的吃瓜贵族,身边的其他吃瓜群众应该很多,所以叔叔项梁“掩其口、毋妄言”,少年项羽已经超出了刘邦“羡慕、嫉妒、恨”的境界,而是要取而代之,其志向和心胸已经秒杀“苦力”刘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的草根出身决定了他只能跟陈胜一样“揭竿而起”,组织同乡、同学、流民等乌合之众起事,而项羽作为将门之后,在叔叔项梁的辅佐和带领下,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楚国精锐部队作为创业班底。
从出身来说,项羽完胜刘邦!
二、学渣的自我修养!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
貌似刘邦、项羽都是文盲!
实则不然!刘邦的发小卢绾可以用童年起誓:刘邦小时候是读过书的,只是读的有点“吊儿郎当”。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曾经有“陈留狂生、高阳酒徒”郦食其(li yi ji)在拜见刘邦之前,曾经跟刘邦的手下有过这样有趣的对话: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可见刘邦不仅厌学,还深深地鄙视读书人,往儒生的帽子里尿尿,大骂不止,辱没斯文!
这场景,怎一个酸爽了得?
所以刘邦在起初接见郦食其的时候,十分不屑,安排两名美女服侍洗脚,后来听了郦食其的谋略,才肃然起敬、拜为上宾。而郦食其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也帮刘邦立下很多功劳,不过郦食其也有馊主意——曾经力劝刘邦刻制封印,分封各诸侯国后人为王,共同伐楚!幸亏张良劝谏,不可效法诸侯分封的老路,否则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战士们将没有死战的斗志和欲望。刘邦如梦方醒,大骂郦食其,并销毁列国封印!
最后,这个老头儿死的也挺惨!郦食其不令一兵一卒,居然说服了齐王田广,主动投诚,两人日日饮宴,郦食其作为谋臣,走向了人生巅峰!怎奈韩信闻听一介说客居然有此之功,心生不平,举兵伐齐,齐王田广反目,质问老头儿,而老头儿死倔,杠到底,最后被齐王田广给“烹”了,死的挺惨,只留下一锅肉汤!
刘邦读书少,被世人诟病,仿佛不配一朝人王帝主。但是刘邦懂兵法,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少年张良在桥上乐于助人,帮一个老头捡鞋,得黄石公赐《太公兵法》,日夜推演,俯仰天下,待学成出世,悉数讲解给刘邦,刘邦深以为然,张良感叹道:沛公殆天授。意识是说,刘邦乃上天赐给苍生的一代大略雄才,足见刘邦对于兵法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刘邦的对手项羽,也是一代学渣!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这说明:项羽是读过兵法的,只是不求甚解,完全依靠彪悍的“无人敌”闪电战横行天下,所向披靡!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持三日粮”,置之死地而后生,以3万精锐全歼王离部20万秦军,招降章邯部20万秦军,开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项羽的破釜沉舟之谋,在《孙子兵法·九地》篇里其实只有寥寥数语: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而一代霸王项羽无意瞥见兵法数语,就可以深谙其髓,将兵法运用到极致!可谓是一代战神,只可惜后来遇到了通读兵法的韩信,才一败涂地!打天下,拼的不是兵法韬略、排兵布阵,而不是裸衣单挑!
上一篇:每天遇到最头疼的问题是吃什么菜?快餐又不想吃。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