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解读“哀兵必胜”?
哀兵必胜,道德经,军队怎样解读“哀兵必胜”?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六十九章,我们都习惯把“哀“理解为悲痛伤心之类。遗憾的是,这样的理解在老子的文章中好像说不通。您认为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
首先理解“哀”字,即悲愤。遭到欺压而悲愤的军队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哀兵必胜”的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得胜利。反引申为由于横遭侵凌摧残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抗曰战争)就是用事实证明了“哀兵必胜”的举世先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怎样解读“哀兵必胜”?意思是:至之死地而后生。本来就已经是必死的战争局势,士兵们也都明白,这种情况表面上看上去可能很悲哀,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士兵们就有了一种杀个保本,杀两个赚了的思想,往往在这个时候可以杀出重围,反败为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道是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什么是哀兵?哀兵就是打了败仗的活或受到欺侮的军队,但是在精神上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因为一旦斗志丧失了,也就彻底失败了。哀兵必胜按照《道德经》的意思是具有慈悲的一方可以获胜。但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战争本身是反人性的,善良与慈悲与战争无关。为将者要淡看生死。对于将领而言,战场上的生死,就是一个数字,无任何实际意义。哀兵必胜更多是指军队要化悲愤为力量的意思。
老子真正的意思意指:恃强轻敌的军队必打败仗,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能取胜。哀兵必胜更为具体地来说,是在已经失败的情况下,在几乎没有选择的条件的时候。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可能突出重围反败为胜。春秋事时期的《曹刿论战》就是典型的哀兵必胜。适当的悲伤(失败)可以促使主战的头脑清醒”,军队整体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是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当然也有人说是哀兵必败,这种失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支军队如果精神垮了,也就是彻底失败了。
诸葛亮《将诫》中的“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也同样指出来哀兵必胜的意思。哀兵在这里也有轻敌的意思,不仅仅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力量,也有错误地看低看轻了敌人的力量。而真正的指挥家。大军事家永远不会看轻任何一个敌人,会以最少损失和代价去取得胜利和达到目的,而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达到目标。这才是老子、乃至诸葛亮所赞赏的哀兵必胜。胜负其实就在顷刻之间,骄兵会放纵,会过于乐观,会放松警惕、哀兵则不会,时就会思考怎样应对,在逆境中保持高度警惕,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从而有取胜的可能性。
哀兵必胜,胜在群情悲愤,同仇敌忾。化悲痛为力量知耻而后勇。哀兵必败,败在士气低落,萎靡不振,丧失的战斗的意志。因受欺侮而奋起斗争的军队,必然会取得胜。靠侥幸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即便侥幸成功也是偶尔。不可能永远如此,战争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兵者国之大事,不允许将国家的命运去依靠幸运和侥幸去战胜敌人。哀兵必胜就在于重视每一个敌人。不要轻敌。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断了后路,物极必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哀兵”解释为带有悲愤情绪的军队。
“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本人认为,对于“哀兵必胜”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这种力量相当,指的是军事力量,军队的整体状态、官兵的整体水平、装备的先进程度和人数等等。
任何违背规律的事情,都不会获得胜利。军队如此,世间事物皆是如此。所以说“哀兵必胜”是有前提条件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哀”是指慈悲、仁爱之意,“哀兵”即有仁爱替天道行之兵。有仁爱仁慈的仁义之师,自然是得道多助,必然战胜失道寡助的一方。兴仁义之师为救天下苍生万民必然取的最终的胜利。
上一篇:如果盾牌座UY在太阳的位置取代太阳一分钟地球会怎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